三個月的娜芯常常哭泣,母親讓她吸吸安撫奶嘴,可有效抑制哭泣。父親見了,認為奶嘴有很多壞影響,包括造成奶嘴依賴性等,不贊成給奶嘴。父母一言不合,冷戰了一星期。嬰兒可不可以使用奶嘴?
小嬰兒大多喜歡吸奶嘴,這不但跟神經反射有關,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安慰劑。學術上對於吸奶嘴好壞的爭議很多,到現在還莫衷一是。以前,反對使用的聲浪較大,但近代則慢慢有逆轉的趨勢。
不建議用奶嘴的官方態度
許多衛生機構的建議,都不建議使用奶嘴。例如台灣國民健康署所規定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十大措施」,其中措施九是「不得提供嬰兒人工奶嘴餵食或安撫奶嘴」。所以台灣新生兒出生後,至少在母嬰出院前,都被禁止使用奶嘴,除非家人自己偷偷從外面帶進來。
對牙齒與咬合的影響
反對使用奶嘴的理論中,一個重要的顧慮是奶嘴可能影響齒列與咬合功能。雖然有這種顧慮,但二〇〇六年Poyak 氏的綜合分析發現如果二至三歲以前停用奶嘴,對於牙齒的生長並沒有影響。如果超過三至五歲還繼續使用奶嘴,則可能出現齒列與咬合異常的問題。
另外一個顧慮是奶嘴可能增加蛀牙發生率,但是二〇〇三年Peressini 氏的回顧式分析並未發現奶嘴增加蛀牙的事證。理論上,如果嘴巴裡面並沒有殘留太多糖類成分,而且常常清潔奶嘴的話,發生奶嘴蛀牙的危險性應該很低。
對母乳哺育的影響
反對奶嘴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怕影響到母乳哺育。有些權威團體建議除非有醫學理由,否則不要用奶嘴,包括二〇一〇年母乳哺育醫學會(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二〇〇五年國際授乳諮詢協會(International Lactation Consultant Association)、二〇一〇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有的專業團體則建議在母乳哺育已經成功建立之後,才考慮使用奶嘴,包括二〇〇五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二〇〇七年美國婦產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台灣國民健康署也不喜歡奶嘴,不只規定母嬰親善醫院不可提供奶嘴,在網站的母奶建議中,也提到「寶寶不吃母奶可能與哺餵次數較少有關,可增加哺餵母乳的次數,讓寶寶習慣您的乳頭,盡量減少給予安撫奶嘴或奶瓶奶嘴的次數,以免與您的乳頭相混淆。」
許多人認為常用奶嘴會讓嬰兒「認奶嘴為娘」,進而導致母乳哺育失敗。不過,乳頭混淆一事只是有人這樣說,並沒有實證根據。雖然專業團體不喜歡奶嘴,但是奶嘴是否會影響母乳哺育之事並無定論。綜合分析顯示,一些觀察性研究認為奶嘴會使母乳哺育率下降,但隨機對照研究卻發現無關。大多數專家認為有些奶嘴的使用是母乳哺育失敗的結果,而非其原因。將母乳哺育失敗歸咎於奶嘴,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對中耳炎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認為奶嘴會增加中耳炎發生率,但是這些研究數量不多,也沒有公認的綜合分析可驗證其真實性。為了減少這種風險,美國兒科醫學會以前建議六至十二個月以後減少使用奶嘴,但因為奶嘴可以預防更可怕的嬰兒猝死,所以目前已經撤回這建議。
對語言發展的影響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嬰兒嘴巴一直塞著奶嘴,可能會影響他們日後的語言發展。這種說法聽來合理,但沒有被嚴謹的研究證實過。一些描述性研究,則發現並沒有這種關聯性。
自然的發育需求
吸吮是一種新生兒的基本神經反射,無論餵哺母乳或配方奶,嬰兒每天都會吸吮很多次。有研究認為無論這些吸吮動作是否跟進食有關,這動作在發育上是健康且有利於自我控制的行為。父母之所以給嬰兒奶嘴,最常見的理由是抑制他們的哭鬧。或許奶嘴最重要的潛在功能之一,是緩解父母因為嬰兒哭泣而產生的挫折感。
嬰兒期以後,奶嘴也被認為可以降低幼兒的焦慮並撫平情緒,例如與家長分離所造成的焦慮。如果禁止小孩吃奶嘴,小孩可能轉而去吸自己的手指頭,後者是一種很自然的動作,無需特意禁止。吸吮手指的動作同樣可以幫助幼兒面對壓力,等於是幼兒隨身攜帶的奶嘴。
有助緩解疼痛
二〇一〇年Stevens 氏綜合分析四十四個隨機對照研究,發現蔗糖有助於緩解新生兒因為醫療處置引起的疼痛,加上奶嘴則對其疼痛有加成的緩解效果。也有研究指出,餵哺母乳有緩解嬰兒疼痛的效果。所以母乳、高糖分與吸吮動作,可能都有助於減少嬰兒哭泣。
國民健康署對於使用奶嘴的建議,是寶寶在與媽媽分開,而媽媽不能隨時在旁安撫或提供乳房給寶寶吸吮時,可以考慮選擇使用安撫奶嘴。
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
嬰兒猝死症候群是發生一歲以下嬰兒,沒有明顯重症卻突然死亡的情形。奶嘴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一事,有許多科學證據支持。Hauck 氏於二〇〇五年的綜合分析,顯示常規使用奶嘴可以降低30%嬰兒猝死症發生率,最近睡覺使用奶嘴則可減少50 ∼ 60%機率。二〇〇六年Mitchell 氏的綜合分析結果類似,常規使用奶嘴可減少17%嬰兒猝死危險性,睡覺使用奶嘴則可降低50%發生率。
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風險的原因,專家看法各有不同。被提出的假說包括常用奶嘴可增強睡眠覺醒的反應能力、奶嘴使舌頭前伸而減少口咽部阻塞的機會、鼻部阻塞時奶嘴讓空氣仍可經口進入呼吸道等,筆者認為最後一個理論的可能性最高。
使用奶嘴的客觀建議
無論傳統觀念多麼鄙視奶嘴,沒有其他事情比小寶寶的生死還重要。科學研究無庸置疑地證實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風險,這使奶嘴鹹魚翻身,專業團體不再視奶嘴為寇讎,而都認為可以適度使用奶嘴。
綜合各家建議,使用奶嘴的一些原則如下:
- 矽膠(或矽酮;silicone)材質優於乳膠(latex),後者比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 奶嘴上不可有任何附加物件。
- 等母乳哺育建立成功後,可約於一個月開始於需要時使用奶嘴。
- 最好於一至兩歲之前停止使用奶嘴。
- 不要小孩一哭就塞奶嘴,必須先排除飢餓、尿布濕、需要撫抱等需要以後,才考慮用這種安慰性物品。
- 新奶嘴在沸水中煮五分鐘。
- 家長應避免用口水沾染奶嘴,例如奶嘴掉落後以嘴巴舔噬。
- 常常用微溫肥皂水清洗,掉落後立即清洗。
- 準備一個備份奶嘴。
- 在非用餐時候使用。
- 不要在表面塗抹糖類或果汁。
【李秉穎醫師小錦囊】
* 奶嘴可能的負面影響包括咬合不正、母乳哺育率降低、容易中耳炎、影響語言發育等,其中只有中耳炎的相關性比較有實證根據。
* 奶嘴可能的正面影響包括與正常發展的吸吮動作一致、緩解疼痛、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 可考慮於一個月至一至兩歲間使用奶嘴。
---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一書p177-p181
【精采試閱】 【作者序】 |
【聰明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吳美環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
- 李慶雲 台大醫院小兒科名譽教授
- 林志玲 財團法人臺北市志玲姐姐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 林奏延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前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 崔麗心 節目主持人
- 黃富源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台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
- 鄭弘儀 名主持人
【作者簡介】
李秉穎
現任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兼發言人。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醫療專長 兒科學、感染症、 預防接種、肺炎、肝炎、腸胃炎。
榮譽 亞太兒科協會(APPA)「亞洲傑出兒科醫師獎」、《商業週刊》「百大良醫」、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教育貢獻獎」、「杜聰明博士獎」…等。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