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模仿能力: 身教的重要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人類多半藉由模仿開始學習。而學齡前孩童而言,學習方式更是如此。父母待人處事的方式、夫妻間的互動模式、對子女關愛的方式、信任和助人的意願等等,一舉一動都傳達出對人世間的價值觀;而孩子從小便從這些價值基礎之中長大。
為什麼我們需要身教?
以動物學的角度,藉由觀察然後模仿,是動物最原始的本能。日本獼猴會把番薯放到水裡洗去泥沙再吃,別的地方的獼猴並不會,就是因為沒人做給它看;而如果有一隻獼猴這樣做了,別的猴子就會跟進。所以,動物的模仿學習能力幾乎是天生的。
而在人類的大腦中也有一個專門處理模仿的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透過鏡像神經元的觀察以及模仿,我們能了解別人的行為、企圖,並且透過學習模仿,將對方的行為及生活技能不斷的傳承下去。
科學家在實驗的階段,發現當人類在模仿他人的行為的時候,鏡像神經元就會開始活化,並讓人們不單純只是模仿行為,還能對於該行為給予意義,並且會在相符的情境之中做出相似的行為傳承。
透過模仿來學習的方式屬於內隱學習,神經會將觀察的行為儲存,並在適合的人、事、地,表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情況發生。其實很多我們根深蒂固的行為,是透過模仿身邊的大人所獲得的,而這種身教的力量是言教所無法取代的。
身教如何影響人類?
人類通常會透過不同身教方式來產生學習。
環境的耳濡目染
澳洲昆士蘭大學基因專家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學習及智力只有20%-40%是來自遺傳,而環境、接觸的情境對智商更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針對4,000名獨生兒童所進行的研究表示,「家庭氣氛和睦相處,常帶有笑聲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也就是說,家庭和睦氣氛融洽,充滿了親情之愛,可增進孩子的智力及學習。但是相反的,如果夫妻時常吵鬧、沒有父母的關愛,孩子在這不良環境的家庭成長,他們的智商也會降低。
模仿效應
義大利的一個腦神經研究團隊,運用功能性正子掃描(FM-RI)發現:人腦的鏡像神經元不只有動作模仿學習效應,也有洞察動機、感同身受的功能。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因為鏡像神經元有這項特質,讓生活在某個特殊環境的人們,容易產生模仿學習效應,因此有了屬於自己所堅持的文化特性。
身體力行
動物界裡,小松鼠要從一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時,不但需要媽媽一次次的示範,小松鼠也必須一次次練習,才能熟稔。大型的掠食動物,也必須長時間帶領下一代觀察自己獵食的情形,讓子代慢慢的在嬉樂、遊戲中學習,最後在漫長的實戰中,磨鍊、精進捕獵技巧。動物的學習是需要有不斷磨鍊的機會,養成習慣,最後才能轉化成為腦內建構完全的思考網路。用心、認真的父母,在提供孩子良好的身教、言教之餘,別忘了,還要創造孩子身體力行的機會。
如何做好身教
樹立榜樣
在孩子心中,父母都是最可信任的人,因此父母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成了孩子的準則及楷模;雖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舉止高雅、品德高尚,但是如果父母不重視自己的行為,缺點就會被孩子放大,也就會養成孩子不良的習慣。
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情緒失控的時候,父母常常會有失常的表現,這些表現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靈,不要讓自己不良的情緒影響孩子,但也不需要刻意的隱藏自己的情緒,該開心的時候就要笑、難過的時候就要哭、但是生氣引起的失控情緒,則需要自我控制。
親身體驗孩子的感受
心理學上提倡「共情」,是與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下感同身受;體驗孩子喜歡的東西、了解孩子的活動,就能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而慢慢的也會與孩子有共同的喜好,這樣就會更清楚孩子,也能更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