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深厚建築涵養的金鐘導演符昌鋒創作紀錄片《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以黑潮為隱喻,探索不同族群與文化思潮如何建構台灣各個時代的建築,從日治時期到當代,呈現台灣獨特的建築美學與文化底蘊。」。
導演符昌鋒自2018年開始發想,2022年開始為期兩年半、148處建築拍攝,並採訪超過100位建築師、學者、專家。他從東海建築畢業,後赴美修習電影碩士並投入影視工作,記者會上他說「我內心裡一直覺得我是建築人超過電影人」,這次紀錄片也算圓了建築夢。也說我一定要把建築師帶到現場,也感謝李祖原、張哲夫、姚仁喜、薛琴、邱文傑、黃聲遠等建築師到其最得意的作品現場訪談並拍攝「希望讓觀眾看到建築,也看到建築師們談建築」。
▲ 左起編劇郭肇立、監製蘇喻哲與建築學者李乾朗在總統府內訪談拍攝。(圖: 公視)
郭肇立提到,希望這部作品用自己的論述角度去看建築,他認為「建築有各種時間、人間、空間的綜合,建築永遠拍不完」,郭肇立自己蒐集了八萬多張幻燈片與無數的數位檔,但仍然希望「建築用電影來拍,不是靜態攝影的問題,它是立體的、有生命的」,遂有了與符昌鋒攜手詮釋建築。
監製、建築師蘇喻哲也形容懷抱熱情的拍攝狀態說「永遠精神狀態是很亢奮的」,也形容郭肇立與符昌鋒是「超級理想主義與超級浪漫主義,這案子非常艱辛」;郭肇立也提到建築師們聽到要拍台灣建築都首肯且配合,他說「他們把對設計案的掙扎、轉折的奮鬥分享在鏡頭前」,也說「他們都是這部紀錄片的推手」感謝到場台灣具代表性建築師、學者。
▲ 修復工作者黃任維與編劇郭肇立鑽入台北賓館空間內部拍攝。(圖: 公視)
紀錄片介紹從日本帝國主義下建築再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乃至80年代,王大閎、漢寶德到李祖原等資深大師作品,以及90年姚仁喜講究的細部設計,蘇喻哲將建築帶進了建築與環境生態的對話,簡學義將設計帶進了建築哲學思考。
紀錄片另一方面也呈現建築學界對社會文化的反應,夏鑄九、劉可強、華昌宜等人於學界殿堂、台大城鄉所,重新面對台灣城鄉差距、文化關注,也造就了許多的建築學者進入政府體制改革;90年以後郭中端、邱文傑、黃聲遠的建築帶進了與土地的對話。
紀錄片也介紹海外建築師在台灣的設計,如貝聿銘作品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普立茲克建築獎德國建築師哥特夫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設計台南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以及丹下健三設計天主教聖心女中等。
《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透過國內外建築師、建築評論、都市計畫工作者的訪談,深入剖析台灣建築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意涵。例如,探討台北賓館如何重組古典建築元素,展現「建築的政治性」;東海大學呈現設計者尋找新身分認同的努力。
▲ 左起編劇郭肇立、建築師薛琴、中山堂維修建築師黃承令、監製蘇喻哲在中山堂內部空間訪談拍攝。(圖: 公視)
特映會上重要來賓雲集,有監察委員林盛豐、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文化部影視司司長吳宜璇、TaiwanPlus執行長余佳璋、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美國紐約州駐台貿易代表處總監Jerome
Balucan等,也包括李乾朗、薛琴、潘冀、李祖原、邱文傑、姚仁喜、劉培森、陳良全、廖偉立、黃聲遠及王大閎長子王守正等多位文化、建築學界代表都出席觀影,共同見證台灣建築之美。
台灣建築的文化史詩,《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3月4日起每週二晚間10時,公視播出2集;TaiwanPlus播出英文字幕國際版,每週播出一集,國際觀眾可在TaiwanPlus官網、TaiwanPlus Docs YT頻道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