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造船產業近年來快速崛起,已成為全球領導者,早使得美國備感威脅,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日前甚至祭出方案,中國製貨輪或掛靠中國航運企業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時,單次入港費用最高將達美金150 萬元,希望藉此遏制中國在海運領域的擴張動能,而究竟美方能否在這場造船戰爭中走出中國的陰霾?請聽我們以下的分析
中國造船稱霸全球
一艘艘巨型的貨船,繁忙地進出世界各大港口,但你有發現嗎?其實這些船隻有絕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根據2024年的數據,中國造船業在三大核心指標,全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中國的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總量的55%以上,新接訂單量占比高達74.7%,手持訂單量則超過61%。這顯示中國不僅在數量上領先,更在市場份額上實現壓倒性優勢。
造船戰爭 美方產量遠不及中國
此外,2025年3月11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其《造船戰爭:對抗中國軍民兩用的造船帝國》報告中還指出,中國中船集團在2024年建造的商船總噸位,早已超越二戰後美國造船業的總產量。而且數據還顯示,美國造船業目前僅佔全球市場不到0.1%,產能不及中國的1/200。
中國2025製造 成就中國造船霸主地位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中國造船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承翰就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中國2025製造的政策,傾國家之力對造船產業進行補助所致。
他說:『中國是怎麼樣達到今天這樣的地位呢?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之前中國有提出所謂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主要就是中國透過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發展5G,還有科技貿易等相關產品,造船業也是它其中的一個部分。我想是中國透過國家的實力,整體對造船進行大規模的補助。』
中國軍民融合體 讓外國技術流向中國軍方
而除了中國造船的產量驚人外,根據CSIS的報告分析,中國的造船產業還能在中國軍民融合體系的背景下,使得外國企業透過合資企業、技術授權與直接採購等方式,向中國國防承包商提供關鍵的軍民兩用造船技術,協助解放軍海軍突破多項技術瓶頸,擴充了共軍海軍實力,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國外大筆造船訂單 間接壯大中共海軍
蔡承翰甚至提醒,中國不僅透過大筆的外國訂單取得關鍵的造船技術外,而且還能在軍民融合體系下,利用外國訂單的資金,間接壯大中共海軍。
他說:『它有所謂的外國廠商的所佔的比例,那它有等級一、等級二,外國廠商分別佔了75%跟76%,這代表其實某種程度來講,外國廠商向中國下訂單幫我製造國際商船,某種程度正如這份報告指出的,其實就是外國的廠商花錢請你幫我造船,但是這個錢就給中國政府某種程度補貼了中國的造船業的發展,甚至是中國海軍的發展。』
美國反制 針對中國製船隻收150萬美金入港費
面對中國造船業的絕對輾壓優勢,美國也毫不示弱要以市場做為武器,美國貿易代表署日前甚至祭出殺手鐧,針對中國製貨輪或掛靠中國航運企業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時,將單次最高收取入港費150 萬美金,希望藉此遏制中國在海運領域的擴張動能。
去中化vs去世界化 供應鏈的雙向依賴
儘管蔡承翰並不看好。但他進一步分析,以中國造船業目前的優勢,雖然美國想要透過反制,但短期內在造船產業去中國化,以扶持國內本土的造船產業,仍相當困難。然而,如果能在關鍵的零組件及技術上下功夫,某種程度,中國也很難在造船供應鏈上去世界化。
他說:『在造船業這方面,我們沒有辦法在所謂的產業鏈去中國化,但是當然造船業的這個製造過程,它也需要一些零件啊技術啊,某種程度來講,中國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零件生產跟技術嘛,某種程度來講中國也擺脫不了對其他國家的零組件還有技術的依賴,所以某種程度來講,其實中國也很難在供應鏈去世界化,這是一體兩面的看法。』
與美日技術合作 建立台灣關鍵價值
而談到關鍵技術,蔡承翰也認為,美中貿易戰不僅只有AI和晶片,如果台灣能和美日韓等國家共同合作進行造船產業技術的研發,並能發揮像台積電晶片一樣的關鍵價值,那不僅是中國需要台灣,就連世界也需要台灣,這絕對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川普瞄準烏克蘭、格陵蘭及加拿大 美中「稀土戰」再升級
CSIS:台灣是中國造船買家 長榮輪與福建號同廠建造
輝達GTC大會17日登場 鴻海廣達仁寶等逾20台廠相挺彰顯供應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