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酒癮」是一種具有高復發率的慢性疾病,國內最新研究更發現,酒癮患者在停酒初期可能出現酒精戒斷症候群,其中「震顫性譫妄」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最嚴重的一種,一旦出現,大腦機能恐會明顯下降,影響各方面功能表現,甚至會提升失智的風險。
酒精戒斷症候群指的是在停酒的初期8至12小時,可能會歷經的症狀,包括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手抖、冒汗、心悸)、顫抖、噁心、嘔吐、失眠、焦慮、不安、幻覺和癲癇發作等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黃名琪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劉玉麗實驗室團隊合作,發現一個血中的一個蛋白質分子,「神經絲輕鏈」濃度在酒癮個案體內顯著高於比一般健康受試者,且最新發現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可望作為「震顫性譫妄」的預測標記。
黃名琪說,「神經絲輕鏈」是一目前學界常用來代表腦神經損傷程度的指標,越高代表腦神經損傷越嚴重,這意謂酒癮者的腦神經損傷比一般健康人嚴重許多。其中「震顫性譫妄」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最嚴重的一種,其特徵是明顯煩躁、坐不住、幻覺、妄想、血壓不穩、意識模糊、或定向感障礙(認不清人、時、地),通常在戒酒後48至72小時開始。
黃名琪強調,如果沒有及時識別和治療,「震顫性譫妄」會增加住院時間和內外科共病問題(如心血管疾病或感染),死亡率高達20%;此外,大腦機能恐會明顯下降,影響各方面功能表現,甚至會提升失智的風險。因此,早期識別「震顫性譫妄」對於及時啟動治療十分重要。
黃名琪指出,研究團隊測量了224名因酒精戒斷治療而住院的酒癮患者、及116名健康對照者的血中「神經絲輕鏈」濃度,並追蹤觀察他們是否出現「震顫性譫妄」。結果顯示,「震顫性譫妄」患者的「神經絲輕鏈」濃度顯著高於其他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並且特定濃度的「神經絲輕鏈」可以有效地預測在戒斷期間會不會出現「震顫性譫妄」,風險值高達9.43倍。更重要的是,「神經絲輕鏈」的升高顯示出在「震顫性譫妄」發生前,神經損傷已經存在。
黃名琪強調,研究結果揭示了長期飲酒潛藏著腦部損傷的風險,而「神經絲輕鏈」可望在未來作為「震顫性譫妄」風險評估的指標,從而協助醫療人員能在早期就辨識出酒癮患者中有那些人可能發展出「震顫性譫妄」,早期治療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網驚爆「不明人士衝家裡找小孩抽血」 國健署認了!是國民健康調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