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臺灣的媽祖信仰,已發展出許多臺灣本土的特色。最初媽祖在福建原是「出海媽祖」,隨著移民來臺灣時則成了「渡海媽祖」,待移民在臺灣落地生根後又轉成「農業媽祖」,後來,媽祖在平亂、防盜、治病、除瘟、救災等方面都有神蹟,慢慢地成為無所不在、無所不管的全能之神!
媽祖在臺灣這幾百年的歲月裡,雖然經過幾次「被轉型」,導致如今我們眼中的祂,已不再僅止於「東方海神」,但臺灣海島型的地理環境,的確是讓媽祖在我們的民間信仰中落地生根、一直具有重要地位的主因之一。然而,一個神祇的香火之所以能如此綿延不斷,當然不會只有史地、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其──神蹟和顯靈。
▲ 神祇的香火之所以能如此綿延不斷,當然不會只有史地、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其──神蹟和顯靈。(圖:Shutterstock)
黑水溝上的守護
媽祖信仰對臺灣人的重要性,最早來自護佑先民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的船仔媽及媽祖分靈,「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等古諺語,都是用來形容臺灣移民橫越海峽的艱難。
為什麼黑水溝如此險惡,閩粵沿海一帶的人民仍然前仆後繼的移入臺灣?唐山過臺灣是一段又一段漫長的歷史,也有著種種經濟、政治等複雜的因素,但總歸來說,都是為了求得更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臺灣早期交通以海運為主,倚賴船隻運送,往來臺灣海峽,氣候多變,海上航行險惡,因此,船商常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祈求航行平安,也就是所謂的「船仔媽」。先民平安抵達臺灣之後,感謝媽祖保庇,對媽祖的信仰也特別虔誠。早期臺灣媽祖廟也多建在港口,沿襲至今,臺灣島嶼環境的特殊性,使得媽祖信仰屹立不搖。
其實,人生海海(臺語)、人生苦海,媽祖發願救度船人平安到岸,不也是願度苦海的一切眾生到達彼岸?
徒手接炸彈
日治時期的臺灣,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展開大空襲,地方人民不但要進入防空洞避難,即使逃過一劫,出來之後所面對的,常常是滿目瘡痍,甚至傷亡慘重的鄰居或親友,周而復始,形成極大的恐懼與壓力。
就在子民的祈求聲中,媽祖成為救苦救民的精神託付,這次祂的任務是為老百姓擋住炸彈─全臺從南到北的媽祖廟,頻傳有關媽祖接炸彈的事蹟,用手接炸彈,用衣裙擋住砲彈……彰化埤頭鄉合興宮供奉的媽祖,就被當地村民稱呼為「炸彈媽」
據說,當那一枚五百磅炸彈從天空墜落之際,突然出現一位身著紅衣衫的女子,把炸彈接了下來,炸彈因而沒有爆炸。事後,村民發現合興宮媽祖金身的右手食指斷裂,左腳鞋子掉落。不過,這顆未爆彈的餘威仍造成鐵路彎曲,地上凹下一坑大洞。後來,未爆彈在合興宮附近被挖了出來,經鑑定無危險顧慮之後,安置在合興宮廟內,成了鎮廟之寶,亦成為史蹟資產,從此,「炸彈媽」顯靈事蹟在民間流傳。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屏東萬丹的萬惠宮,宮前還有一座「媽祖接炸彈」紀念雕像,碑記內容記載,媽祖顯靈接炸彈的事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盟軍飛機不斷來萬丹空襲轟炸。在二月二十日(農曆正月初八日)星期二上午十一時左右,投下此枚重達五百公斤威力強猛的炸彈,落於人口稠密萬惠宮旁,直衝破十一層屋壁,在李同益先生族親粗糠間內豎立著。全端賴媽祖顯靈,拿著炸彈並且止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神像的雙手斷指無法黏接,德高望重老一輩的親眼目睹都是明證。為此特立精神堡壘以資紀念。」
媽祖接炸彈的故事遍地流傳,令人稱奇,特別是媽祖為了抵擋炸彈而食指斷裂,如同是母親為了保護孩子所做的犧牲,天上的母親與人間的媽媽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是一種慈悲心,與自然流露的愛。
慈悲心的修持,常常在自我犧牲中成就了內在心地的莊嚴,而人們總是把自己內在的祈求,投射到媽祖的護佑,從守護航海人的媽祖到接炸彈的媽祖,媽祖在臺灣人心中成了護臺國母,其地位已無可撼動。
媽祖分海
《出埃及記》有摩西分紅海,萬能的媽祖婆也能開溪水讓香客過河。早期西螺大橋尚未開通,北部南下進香的信徒通常得徒步穿越濁水溪,尤其是當山區發生豪雨時,水流會變得非常湍急,難以橫渡。一次進香途中,當媽祖神轎衝入溪水,河流開出一條路,讓香客們通過,一直到所有人過河之後,河流又重新恢復。
許多廟宇都流傳著媽祖能開河的傳說,深信媽祖可以帶他們過溪河,也堅信媽祖的一路平安保佑,象徵著信眾對媽祖完全的交付,所以能有渡河的勇氣。信徒對媽祖信仰的力量,來自內心的堅定,即使面對任何困難,都毫無畏懼。因為深信不疑、全然託付,所以能勇往直前,渡過重重的難關。這是自己的意志,也是媽祖的護佑,所謂自助而後天助。
援救中部大地震
西元一九三五年,臺灣中部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傷亡人數高達一萬多人,房屋損毀近三萬戶之多,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傳說,由於有媽祖阻擋地震之故,媽祖廟附近一帶損毀較輕;進香的信眾,本人與家屬都倖免於難;甚至連廟前的戲班人員都躲過一劫,媽祖顯靈種種神蹟流傳不絕。
──整理摘自柿子文化《天上聖母.認識入世親民第一女神:第一本親近媽祖的潛知識》,柿子文化、黃健原(淼上源)/作者
★《LIFE 生活網》提醒您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