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想要親近媽祖,究竟要往哪兒走?
除了認識媽祖、學習其精神、參加進香或遶境,我們一般還可以實地參訪媽祖廟,濡沐媽祖對世人的愛與關懷。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登記有案、主祀媽祖廟宇已超過一千座,如果再加上沒有登記在冊的神壇,或許數量會更多……
歷史最悠久──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早初稱為「媽祖宮」,又稱「媽宮」,所以成了「馬公」地名由來。
澎湖天后宮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目前是國定一級古蹟。相傳最早是因為元世祖遠征日本的時候遭遇船難,夢見媽祖顯靈,次年,元世祖便在澎湖立天妃宮,設澎湖寨巡檢司。
史蹟「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花崗石碑(高一百九十四公分、寬二十九公分),為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有「臺灣第一碑」之稱,記載明神宗萬曆年間,當時的守將沈有容率艦諭荷蘭侵略軍退出,收回澎湖領土之事蹟。至於《天妃顯聖錄》所提及的媽祖在澎湖顯靈之事,則是發生於清朝康熙年間。
廟宇石柱取材在地的玄武岩所刻鑿,保存許多精緻的宮廟雕刻彩繪,例如正殿的擂金畫,三川殿的屋簷有一對四爪龍,中間是麒麟背八卦。正殿神龕內為金面媽祖,清朝敕封媽祖為「天后」、賜「金面」,廟名改為「天后宮」。
第一個官建媽祖廟──臺南祀典大天后宮
臺南大天后宮是全臺最早官方興建,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並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春秋古禮祭典仍延續至今。
在所有媽祖廟中,臺南大天后宮是一個極具政權象徵意義的廟宇,它原本為南明寧靖王府邸,寧靖王府創建於南明永曆十七年,象徵明鄭時期政權中心,但清朝施琅攻臺後,改建天妃宮,還特別立了一個「平臺紀略碑」,宮廟後殿原為寧靖王之齋房,據說就是寧靖王和五妃上吊自盡的地方。此外,清朝皇帝多次賜匾,原因多與平定內亂有關,因此,此處也代表著清朝政府對臺灣政權的掌握。一直到臺灣割讓日本後,此處曾經為短暫的抗日基地,到日軍攻臺後,日本政府接管,一度由日本曹洞宗僧侶主持廟務,後來又由三大商業公會(府城三郊)負責。二戰後經多次翻修,臺灣光復後,漸漸制度化管理。
名氣最響亮──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每年度遶境進香活動可說是紅到全世界,規模總是一再刷新過往的紀錄。大甲鎮瀾宮最初為供奉來自湄洲媽祖分身的小祠,原本也只是臺中大甲一帶信仰中心,近年來隨著國際化,全年香火鼎盛,來自海內外各地的信徒絡繹不絕,除了在地宗教觀光產值相當驚人,還有著濃厚的政商背景色彩,每年到了選舉,政商雲集,是政治人物必造訪參拜的宮廟之一。
大甲鎮瀾宮於西元一九七八年管理委員會改組,成立財團法人,組織董監事會,開始各項建設並設有一千八百坪的文化大樓,內設有媽祖文物展示廳、圖書館、中小型會議室等。一九九三年,廟方引進電視臺實況轉播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躍上國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除此之外,廟方也積極於發展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活動,具有良好的兩岸關係。
一九九九年,大甲鎮瀾宮與臺中縣政府配合,首次舉辦三月迎媽祖臺中縣媽祖文化觀光節,逐漸打開國際觀光市場,擁有海內外高知名度。配合著文化觀光的宣傳與文創,大甲鎮瀾宮遂成為全臺名氣最響亮的媽祖廟,同時也具高度國際能見度。
▲ 每年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繞境聲勢浩大。(圖:Shutterstock)
最具歷史地位與規模──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在臺灣媽祖廟的歷史發展中最具有歷史地位與規模。在清朝時期,因地處港灣而逐漸發展,因其地利之便,即使在日治皇民化運動下,北港朝天宮依然保全,成為全臺媽祖信仰中心—是當時媽祖廟的總本山(總本山即祖廟);戰後,北港朝天宮依然是各地分靈的祖廟,可見北港朝天宮在媽祖廟界的地位。
北港朝天宮最初開始於康熙三十三年,臨濟宗禪師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臺,經過北港(笨港),據聞他在古井旁休息,欲起身離開時,媽祖像竟然拿不起來,擲筊以後,媽祖指示祂將留於此地,於是供奉在低簷矮屋下,之後屢經地方信眾捐地建廟,規模逐漸擴大。據說朝天宮媽祖神像座就是當年的那口井,所以有「井上媽」之稱。除此之外,廟內還流傳著一個「孝子釘」的故事,展現孝心感天的意義,目前孝子釘仍可見於觀音殿前的石階中央。
北港朝天宮歷代都是僧侶住持,迄今仍然延續此傳統,多以佛教的儀軌舉行法會,為其特色之一。宮廟歷經多次增建與重建,建築藝術豐富而多元,三川殿彫琢細膩,保存許多重要文物古蹟。朝天宮歷史悠久,目前仍是各地媽祖廟進香朝聖之地。
開基媽祖──鹿耳門天后宮
鹿耳門天后宮以供奉鄭成功率軍進入鹿耳門港時的「開基媽」而聞名,代表國姓爺有媽祖的神助,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
鹿耳門天后宮最大特色之一,是廟內設有鄭成功文物室,保存了明朝鄭軍銅盔、將官盔甲及戰袍、古刀、荷蘭手槍、鄭成功神像二尊,以證明其歷史之悠久。
「開基媽」之名,以「鄭成功登陸地點紀念碑文」為依據,紀載著明永曆十五年四月,延平郡王鄭成功率軍艦抵達鹿耳門港外,其最初登岸處為北汕尾嶼所搭建的小廟──隨艦媽祖神尊的鎮駐處,為臺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的前身,但一直到清康熙五十八年才由朝廷百官集資擴建天后宮。
鹿耳門天后宮的開基媽為萱芝(紫檀)所雕塑,材質千年以上,以明代后妃造型呈現,坐像高一尺三寸,九龍身,八獅座椅,龍袍上龍目鑲綠寶石,雕刻手法歷史久遠,堪為稀世奇珍。此外,龍柱、門神、屋脊剪黏藝術、藻井、獅子拱柱等皆保存精緻宮廟藝術。
全臺皇帝敕封最多──朴子配天宮
嘉義縣朴子配天宮最有名的,就是以樸仔樹雕刻而成的「搬不動的媽祖」,這個故事源自康熙二十一年:當時,一位篤信媽祖的信徒從湄洲祖廟恭請媽祖神像回家供奉,經過朴子溪畔的時候,於千年的樸樹下稍事休息。當他準備重新啟程上路時,媽祖卻重如泰山,無法搬動,經過擲筊請示後,媽祖指示將永駐此地,於是之後信眾一起建廟於此樹下,原名「樸樹宮」。動工時,媽祖指示可以樸仔樹雕刻媽祖金身,信徒於是截下樸仔樹上半段,雕刻成如今的朴子配天宮的鎮殿媽,其下半樹根仍盤結於地下,成為一大奇觀,因此被譽為「搬不動的媽祖」。
其廟內保存有全臺唯一皇帝詔封的虎爺,身穿龍袍;千里眼、順風耳護法由天子敕封,也是全臺唯一戴官帽、穿官服的將軍。除此之外,嘉慶皇帝御賜燈花也是全臺唯一,以及康熙皇帝御用金杯筊。
第一進香團──彰化南瑤宮
彰化南瑤宮,俗稱「彰化媽」或「南門媽」,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建於城南門外,又稱「外媽祖」;位在彰化城東門口的彰化天后宮,則稱為「內媽祖」。香火鼎盛,屢屢靈驗,而有「彰化媽蔭外方」之名。
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團,可稱是臺灣大型徒步進香團之鼻祖,號稱「臺灣第一進香團」,從嘉慶十九年即有記載,約有二百多年歷史,至今仍延續不絕。彰化南瑤宮的起源與嘉義縣笨港天后宮有一段故事,據《彰化縣志》記載:「……一在邑南門外尾窯,乾隆中士民公建,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應。」最初為笨港一位工人楊謙,攜帶媽祖香火到彰化縣城南門外應募瓦窯工事,楊謙經常將香火掛在工寮,一入夜,附近居民就見到五彩毫光,認為是神明顯靈,於是供奉於福德廟內,地方集資塑媽祖像,並且倡議建廟,取縣城南門之「南」與瓦瑤莊的「瑤」,定名為「南瑤宮」。
最大規模的海巡媽祖──林園鳳芸宮
高雄林園鳳芸宮媽祖為全臺聞名的「海巡媽」,號稱全臺最大規模海上巡境媽祖。由於當地居民自古以海維生,媽祖為漁民心靈支柱,於百年前即有媽祖海巡的習俗,當時規模僅有幾艘漁船,至今演變成四年一科方式舉辦,林園鳳芸宮的海上巡香遶境,以漁船搭載神轎,龐大船隊航行至臺南安平地區的靈濟殿及開臺天后宮會香。
鳳芸宮的創建,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有一艘來自廣東潮州南澳島的貨船翻覆,船客抱著媽祖金身平安抵達灘頭,為感恩媽祖庇佑而搭寮供奉,後集資興建鳳芸宮,成為林園中芸地區的信仰中心。
第一間「韓國媽」──蘆竹慈母宮
位於桃園蘆竹區慈母宮,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為第一個由韓國籍女子發起建立的臺灣媽祖廟,被視為全臺唯一的「韓國媽」。韓國籍婦人朴婕瑀受媽祖感召成為媽祖信徒,曾經歷一場嚴重車禍,但奇蹟似的平安渡過,為感恩媽祖保佑,於是發願幫媽祖籌地建廟,從北港朝天宮迎請媽祖分靈。雖然當時身上僅有三十元積蓄,她賣屋貸款籌建媽祖廟,一步一腳印慢慢籌資,終於在信眾捐款支持下,購地建廟完成。
唯一聲稱有媽祖靈穴、全臺唯一少女媽祖像
──馬祖境天后宮、金板境天后宮
馬祖因媽祖而得名,「媽祖在馬祖」刻於島上,使媽祖成了馬祖的代言神明,位於馬祖南竿島西方之馬祖港邊的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包含馬祖境天后宮、媽祖巨神像、朝聖步道。
馬祖境天后宮又稱為馬港天后宮、南竿媽祖廟,為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供桌前方雕刻鳳紋的石棺,更是全世界唯一的媽祖靈穴石棺,相傳便是媽祖聖體安奉之處,屢傳媽祖顯靈神蹟;媽祖巨神像由三百六十五塊花崗岩建造而成,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媽祖天天護佑平安,高度二十八.八公尺。
馬祖還有金板境天后宮,又稱鐵板境天后宮,相傳是清嘉慶年間的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修建,供奉著全臺唯一罕見之少女媽祖造型的泥塑神像。
世界唯一玻璃廟宇──臺灣聖護宮
臺灣聖護宮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玻璃媽祖廟,仿清朝鹿港天后宮原貌,聯合一百三十多家玻璃業者共同精心打造,歷時五年,於二○一二年入火安座,約使用七萬片玻璃,融和玻璃熱塑、窯燒、彩繪、堆疊等技法,結合多元臺灣元素,白天陽光透過玻璃灑落,空間明亮,入夜後搭配十萬多顆LED燈,璀璨耀眼。
整座玻璃廟使用金屬夾具來固定,運用新科技玻璃的加工技術,從建造手法到裝飾藝術,令人嘆為觀止。廟宇建造跳脫傳統廟宇建築,包括神像、神轎、媽祖船等,皆以玻璃打造,展現出臺灣在地玻璃產業工藝的結晶,以及寺廟建築技術的創新。
媽祖神像身後背景,玻璃拼成立體的玉山,層層堆疊,寓意「臺灣之最」,雄偉壯闊。大殿正上方,由二十四組斗拱所組成,是全臺跨距最大的八卦藻井。大殿中的天池能調節溫濕度,還兼具潔淨功能,成為水晶池的奇幻美景。
世界僅存湄洲開基媽祖──鹿港天后宮
施琅於康熙二十二年迎請湄洲媽祖來臺,神像留在鹿港,號稱臺灣最早奉祀湄洲開基媽祖的廟宇。
據說為湄洲開基媽祖六尊神像之一,其他五尊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而損毀,世界僅存「鹿港天后宮」此尊,因而更顯珍貴,可見其地位。媽祖原為粉紅面媽祖,因香煙薰成黑面,所以又稱「香煙媽」。
鹿港天后宮前身為鹿港天妃廟,俗稱「媽祖宮」或「舊祖宮」,原廟建於明末清初,於現址的北側三條巷(古地名為「船仔頭」),據說於明萬曆十九年,當地民眾為祈求商船往返海上平安,集資建造鹿港天妃廟,後來隨施琅護軍來臺的湄州開基媽便留於該廟。舊廟改建遷至現今的廟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世界僅存唯一媽祖真髮──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內的媽祖神像,為二百七十多年前自湄洲恭請來臺,相傳所鑲的頭髮中有一撮為默娘遺世前的真髮,經過科學化驗,也證實為真人頭髮。
據說林默娘仙逝之後,留有頭髮一束,後來這一束頭髮分為三等份,製作成三尊軟身媽祖。原「大媽」神尊在湄洲祖廟,已燬於文化大革命;第二尊「二媽」流向南洋,已不知去向;至於第三尊「三媽」,就是現在臺灣新竹長和宮所供奉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新竹長和宮現在還存有當初一同來臺的神轎、奏板,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和繡花荷包等,許多學者都專程前來研究考察。每年祭典或出巡之前,會先擲筊請示媽祖,媽祖同意後,封廟門、摘下帽子,為媽祖梳洗。待髮髻綁好之後,媽祖才會同意起駕出巡,否則媽祖是不給起駕聖筊的。
──整理摘自柿子文化《天上聖母.認識入世親民第一女神:第一本親近媽祖的潛知識》,柿子文化、黃健原(淼上源)/作者
★《LIFE 生活網》提醒您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