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海域今天(11日)晚間7時,發生一起芮氏規模6.4的有感地震,最大震度達到5弱。中央氣象署除了針對全台21個縣市發出國家級警報,也提醒未來3天仍要留意,可能會有規模5到5.5的餘震發生。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11日晚間,針對稍早在台灣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規模6.4的地震做出說明。
吳健富指出,這起地震震央比較靠近台灣,加上深度只有30.9公里,屬於淺層地震,因此全台都有感。最大震度5弱落在離震央最近的台東長濱鄉,其他包括花蓮石梯坪、南投合歡山、嘉義番路、雲林草嶺、台中霧峰、苗栗鯉魚潭,以及人口較密集的彰化市和花蓮市,震度都來到4級;至於新北、台北、桃園和高雄、屏東的震度也達到3級,就連離島澎湖都出現2級的震度。
因此氣象署也在地震發生後的11.4秒,率先針對花東及南投、嘉義發出國家級警報,緊接著在13.4秒針對全台大多數縣市都發布了警報,而且最後在29.4秒時,又針對距離震央358公里的馬祖發出警報,這也是氣象署首度針對馬祖發出地震的國家級警報,因此除了距離震央362公里的金門未納入這次國家警報範圍,幾乎全台都涵蓋在警報範圍內。
至於這起地震的成因,依舊是受到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所導致。吳健富說:『(原音)那在這邊的地震屬於東部地震帶,它碰撞過來的時候,開始要隱沒下去的一個位置。那這個地區過去的地震資料,其實蠻多規模5以上的地震,而且都是蠻淺的,所以這樣的一個地震對於台灣東部,還有比較靠近震央的位置都蠻有感的。但是這個區域的地震,其實後續的餘震並不會太多,我們預估3天以內,還是要注意規模5-5.5的地震發生的情況。』
吳健富表示,台灣70%的地震都發生在台灣東部海域,而且這一帶自1973年迄今50、60年,在震央半徑15公里內發生規模5以上的地震共有15個,而且多半是深度20、30公里的淺層地震,因此都是全台有感。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9年11月2日發生的規模 6.9的地震,最大震度在花蓮,同樣是5級;其次是2022年3月23日發生的規模6.7的地震,最大震度同樣位在長濱的5弱和玉里的5強。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台灣東部海域19:00有感地震 規模6.4 最大震度5級
颱風蝴蝶最快11日形成 12日起連3天全台有雨
中南部9日防局部大雨 熱帶低壓估12日前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