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成了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的舞台。在此之前,數十萬名學生、市民和知識分子匯聚於此,為自由、民主和反腐敗而抗議。他們的訴求並不激進,只是希望國家能夠聽見民意,進行政治改革。然而,這場和平的抗議運動卻以血腥的方式落幕。解放軍的坦克和士兵在6月3日晚至6月4日凌晨進入北京市區,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武力清場。槍聲響徹天安門廣場,坦克碾過街道,一個個生命倒下。至今,這場事件的死亡人數依然被官方掩蓋,有報導稱數百至數千人喪生。但不論數字如何,這場鎮壓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痕。
為什麼中國政府對這段歷史如此忌諱?答案在於這場抗議對當局的統治合法性構成了巨大挑戰。六四事件暴露了體制內的危機和社會的不滿,讓世界看見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勇氣。
然而,為了維護政權穩定,中國政府選擇將這場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暴亂」,並以高壓手段全面封鎖消息。官方的策略很明確:徹底消除這段歷史的存在,讓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從學校教材到公共媒體,再到網路言論,所有與六四相關的內容都被列為禁忌,甚至連「六四」這個詞彙都無法公開提及。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遺忘是最有效的武器,而這場「集體失憶」的工程已經持續了36年。
每年的6月4日,中國境內的氣氛都會變得異常緊張。這一天,網路上的審查達到頂峰,無論是「六四」、「坦克」還是「1989」這些詞彙,甚至是數字「64」本身,都會被全面屏蔽。社群媒體平台如微博、微信會暫時關閉評論功能,或者直接刪除任何與此事相關的貼文。有時,甚至是一些看似無關的詞語也會被列入敏感範疇。
筆者在網絡上看許多電商平台上就大家商家反映不知為何帶有「64」或「89」字樣的商品常常會被下架,而坦克模型也會在這一天神秘消失。在微博上新聞為何也會被同行說不要問這些問題。這些審查舉措雖然明面上是為了防範所謂的「敏感內容」,但卻無形中提醒人們,這一天有著什麼樣的特殊意涵。
除了網絡,街頭的監控也在這一天達到高峰。天安門廣場及其周邊地區會佈滿便衣警察和武警,任何聚集或異常行為都可能被驅散,甚至被拘捕。穿黑衣、點蠟燭、手持白花,這些在普通日子裡毫不起眼的行為,在這天都可能被視為「尋釁滋事」或「危害國家安全」。
在2019年之前,香港是中國境內唯一能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每年的維園燭光晚會,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六四紀念活動之一。成千上萬的市民手持蠟燭,默哀祈禱,為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死難者哀悼。這場活動不僅僅是對一段逝去生命的追思,更是香港人對自由與民主的堅持。
然而,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成為了一個轉折點。在大規模抗議活動和北京強硬回應的背景下,香港的政治空間迅速收縮。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讓這座城市的自由進一步被壓縮,六四紀念活動也成為歷史。
六四事件已經過去36年,香港的悼念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支聯會的解散,維園的燭光晚會已連續六年消失。今年,維園再度被同鄉社團的「家鄉市集嘉年華」佔據,取代了原本屬於六四的悼念空間。市集的歡樂氣氛似乎試圖掩蓋這一天的沉重記憶,但維園外圍的高壓警力卻讓人意識到,這一天並不普通。
今年,香港警方在銅鑼灣及維園周邊部署了大量警力,設置鐵馬圍欄,並對進出的市民進行嚴格的搜查和審查。任何身穿黑衣、手持白花的人都有可能被警察攔截,甚至帶走。一些市民試圖以默站或緩步行走的方式表達悼念,但最終都被驅離或拘捕。警方的高調行動表面上是為了維護「秩序」,但實際上卻無聲地提醒人們,這一天曾經發生過什麼。
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始終如一:否認、抹去、封鎖。然而,這樣的高壓行動非但無法真正消除記憶,反而讓人們更加警覺於這段歷史的重要性。不論是香港警方的高壓動作,還是內地的全面屏蔽,這些試圖讓人遺忘的舉動,反倒成了最鮮明的提醒:當局越是努力掩蓋,越是證明這段歷史的存在與重要性。
雖然天安門事件已經過去了36年,但在香港、台灣以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以不同方式紀念六四。筆者相信,這場記憶的攻防戰,或許無法在短期內見分曉,但只要還有人願意講述這段故事、點燃一支蠟燭,就沒有人能真正抹去這段歷史。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香港國安法實施5年 遊行申請與電影審查納入條款
中國「老鼠人」現象——極端躺平還是體制壓力下的自我保護?
賴清德談反送中:唯有民主自由才能保障人權盼大家團結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