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
致力於推廣知識的臺灣吧Taiwan Bar近年來不斷掀起話題,其動畫角色也有很高的討論度。這幾年知識型網紅開始興起,做各種介紹知識的影片;而臺灣吧創造的IP ─ 黑啤、紅瑰、藍地、黃紹、白米五隻人氣角色 ─ 就如同虛擬的知識型網紅,以動畫包裝、軟化各種知識,利於大眾學習。
2016年3月臺灣吧開啓「大抓周計畫」,連續出了法律吧、經濟吧、臺灣世界史等內容;也與客家電視台合作推出「客客客棧」動畫節目,憑著優質的內容入圍2017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以及新加坡阿波羅獎的線上短片製作類項目。
「虛擬的知識型網紅」看似輕巧、可能性無限,背後卻有許多困難,因為動畫製作十分燒錢,需要各領域人才的協作,題材選擇上反而不如一般的youtuber來得自由。臺灣吧有趣的動畫背後是各種營運方式的嘗試、資源的募集,其實得來不易。
KNOWING請來臺灣吧的共同創辦人蕭宇辰,訪問關於臺灣吧的理念、營運方式以及製作內容時的取捨,讓大家更加瞭解內容產出的過程。
以下是KNOWING與蕭宇辰的訪談內容:
請問成立臺灣吧的動心起念是?
其實我們四個人(臺灣吧有四位創辦人:蕭宇辰、謝政豪、張佳家、林辰)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Hauer(謝政豪)做社運,我做教育現場,佳家與林辰是因為經常出國,有一些文化上的體驗;總之大家都想為台灣社會做點事情。我跟佳家在大學時期就有做一些影片,她出國回來後想做影片讓外國人認識臺灣,Hauer也有類似的想法,於是我們三個就聚在一起想未來的規畫,最後又找到林辰。我負責內容,佳家負責視覺,林辰負責表演、Hauer負責音樂。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想做臺灣吧,當初只是想做影片介紹臺灣。2014年9月1號影片發佈後發現大家滿喜歡的,知道市場上有這個需求,那時我們開始思考要怎麼長期地做知識內容的動畫,於是成立了臺灣吧。
臺灣吧的理念為何?
就未來的佈局,我們覺得發展知識型IP是個主要的方向,所以我們說臺灣吧想做「台灣的芝麻街」。
我們期許臺灣吧的影片能成為大家開啓興趣的鑰匙。2016年我們開啓「大抓周計畫」,想產製更多的知識內容;最早做歷史,再來是哲學、經濟、法律、中醫等領域。未來希望有更多的知識領域能用我們產製內容的方式,降低大家學習新知的門檻,進而產生興趣。
這概念就像巧虎,大家小時候都喜歡看巧虎,爸媽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就會叫小孩去看巧虎的教育影片;但大家長大後就對巧虎沒興趣了,所以我們想做中學時期的巧虎。可能大家覺得臺灣吧裡的角色很親切,對於艱難的知識就會覺得比較好吸收。
做影片要把複雜的內容變得平易近人,在內容深度與影片的吸引力之間要如何取捨?
要看狀況。做影片都會有一些方向與設定,但實際上寫劇本的時候,會變得很像「陣地戰」;在某些戰場我們會選擇放棄,比如字數限定在300字,那就無法處理太深的議題,只能好好處理300字可以做的內容。
寫劇本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取捨。比如說,闡述事實時有A、B兩個例子,A例子比較有代表性,但不有趣,這時我們會看一下前文,如果前面的舖陳比較無聊,那舉A例子觀眾可能就會看不下去,那我們就會選擇B例子;如果前面已經舖陳幾個梗了,我們想要讓影片嚴肅一點,那就會選擇A例子。
其實有些東西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不會有什麼人看,做受眾調查時就能知道某個議題的極限。比如我們跟客家電視台合作的《客客客棧》我就覺得滿可惜的,那個內容很好,但我們知道與客家相關的內容在網路上的回響不多。
(由左至右分別為林辰、張佳家、蕭宇辰、謝政豪)
「大抓周計畫」以募資的方式籌錢,那麼較少人關注的知識領域是否就沒有金援可做動畫了?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在募資了,「大抓周計畫」在2016年提出,後來錄了幾檔節目,包含經濟、法律等領域;但那募資計畫不是長期的。
說實在的,靠群眾的力量支持太困難了,因為製作動畫的成本太高。今年我們會成立「大抓周教育協會」,與臺灣吧做一個基礎的分工。希望未來大抓周教育協會能用非營利組織的模式來經營教育這一塊,做更多不同領域的內容。而業務接洽、IP授權、形象包裝這一塊由臺灣吧經營。
內容需要透過媒體傳播出去,所以必須先有市場。如果大眾對某個知識毫無需求,它就不會成功,只會束之高閣而已。就算我們團員很關心某個議題,如果募不到足夠資源還是沒辦法做這個議題,這很現實。
很多人以為臺灣吧做動畫很容易,其實並非如此。製做動畫的成本很驚人,何況我們是22人的團隊,光要養活我們自己就是一大筆開銷。
做一集動畫大概要多少成本?
幾十萬跑不掉,但收費的差距很大,要看客戶的需求是什麼、呈現要多複雜、用什麼方式來包裝,畢竟做動畫有很多細節。
團員22人中有多少人負責動畫?
後製部門就佔了將近一半,包括動畫的設計、物件場景、配音、音樂、音效,動畫製作差不多要有這樣的規模。
以後會不會以IP授權、寫腳本等方式賺取的收入,金援介紹冷門知識領域的動畫?
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現階段很多臺灣吧的商品都是用授權IP的方法做出來的,像我們的手機殼就是和犀牛盾合作出品的;但IP授權、商品收入在整體營收中的佔比並不大。我們也希望可以賺到足夠的錢,這樣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內容。我覺得這是現在台灣媒體業普遍的困境,媒體自身的收入不足以養活自己,必須以別的方式來支援創作。
臺灣吧如何做IP授權?
臺灣吧的IP授權通常會搭配行銷,比較少有單純的圖像授權。通常都會包含整體的設計、形象包裝。目前我們做的比較像整合行銷,整體來看,目前客戶看中的不是我們的IP;大家找臺灣吧合作,看中的是我們形象包裝的能力。
創造成功的IP並不容易,你們如何讓一個新的角色累積人氣?
臺灣吧的資源有限,所以要怎麼做新的角色、甚至為什麼要生出新的角色都是一個問題。
以前我們創造的角色其實還是以吉祥物的形式存在,以單人脫口秀的方式介紹知識,角色是內容的配角。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做一個專門為IP設計的故事,像皮卡丘那樣;但能否為IP量身打造新的故事,要看我們的資源夠不夠。
未來打算做線上教學平台嗎?
這不是臺灣吧主要的方向,因為教育平台通常是鎖死的,要付費登入;但臺灣吧是新媒體,以免費的內容為主。未來我們也不排斥做教育平台,但真的要做的話,內容上會與現在的臺灣吧做出區隔。
目前所有的教育平台,講難聽一點還是比較小眾;要進入教育圈,跟南一、康軒等教育出版業者合作還是最快的,因為他們的業務員可以進入學校做介紹。臺灣吧已授權影片給康軒等出版社,再由他們介紹我們的內容給教育現場裡一些平時不會注意臺灣吧的教師。與他們合作並不是為了獲利,只是增加臺灣吧的曝光度而已。目前臺灣吧主要是結合國中、高中的教材。
如果未來政府開放學校採購數位內容的教材,或許我們可以做這一塊;但目前法規是限制的,我們這些新型的媒體沒有辦法與康軒等出版社競爭。
臺灣吧有開拓國外市場的計畫嗎?
我們採開放心態。我們現在正在籌備影片的英文配音。大家如果喜歡我們的影片,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支持我們,讓我們不用一直想辦法找錢。如果臺灣吧的訂閱式集資達到20萬,我們就會把大家最喜歡的動畫臺灣史做英文配音。
現階段臺灣吧以發展知識型IP為主要方向。我們在法律吧嘗試了有劇情的動畫,發現大家還滿喜歡的,那未來可不可以用知識型IP做有劇情的動畫?我們也希望能做更長的內容;我們現在的影片長度以5~10分鐘為主,未來看有沒有機會做20-25分的影片。以上這些都是臺灣吧努力的方向。
(圖片由 臺灣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