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ixabay)
日文是個夾雜漢字、假名兩種文字系統(準確來說是三種,因為假名系統分成兩套:平假名與片假名)、且發音十分複雜的語言;假名就如同中文的注音符號,發音就照著字符唸就好,很簡單。麻煩的是日文的漢字。
以日本的「日」為例,依據不同的組詞場合有ka、jitsu、nichi、bi四種唸法,而且這種同字不同音的例子非常多。
訓讀與音讀的不同
日文漢字分為訓讀與音讀,舉例來說,「山」這個事物日本人稱為yama,這就是訓讀;但自中國傳入日本的發音唸san,也被日本人吸收,像富士山唸為Fujisan,這就是音讀。
講到台灣小吃的英文翻譯,雞排我們可以照中文發音直接翻成Jih Pai,這樣外國人來台灣可以直接用Jih Pai跟不懂英文的店家點餐,但就怕對台灣沒半點瞭解的外國人不懂Jih Pai是什麼意思;若翻成Chicken Fillet,外國人能夠大致瞭解雞排是什麼樣的食物,但他們無法藉此與大部份不懂英文的店家點餐。Jih Pai可說是雞排的音讀,Chicken Fillet是雞排的訓讀。
「日」的ka、jitsu、nichi、bi四種發音中,ka、bi是訓讀,jitsu、nichi是音讀。
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音
漢字讀音傳入日本是一段很長的歷程,長達1500年以上,之間漢語的發音不斷變化,導致傳入日本的漢字音讀產生差異。
大約在日本遺使進入中國學習之前,中國傳入的讀音是以中國南方的語言為主,日本人稱之為「吳音」。日本和服本來稱為「吳服」,就是學自當時中國南方的服飾。另外,因為吳音與佛教一起被引入日本,因此許多佛教詞彙都採用吳音。
當日本平安朝時期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進入中國後,當時中國已經統一,日本留學生學習的大多是隋唐首都長安的北方語言,日本人稱之為「漢音」,那與吳音有些差別。舉例來說,「日」的nichi發音是吳音、jitsu則是漢音。
當時到中國留學的日本人回國後就如同現在赴海外留學的華人一樣,往往高人一等;留學中國的日本人當時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在中國學得的漢音才是正統,甚至貶低以往留傳下來的吳音發音系統;當時的人稱漢音為「正音」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當時的桓武天皇還竭力鼓勵漢音,甚至下令人們必須使用漢音。儘管如此,語言畢竟無法說改就改,至今吳音與漢音仍並存於日文中,導致許多一字多義的現象。
後來日本眼見中國動亂不止而廢止了遣唐使,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減少,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然而,因為經貿、文化上的交流,往後中國的語音仍斷斷續續地傳入日本,宋元明清時的中國語音被日本人吸收,稱之為「唐音」。
大致上,吳音源自中國上古的語音、漢音源自中國中古的語音、唐音源自中國近代的語音,日本漢字的音讀為中國古代語音的研究保留很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對日本人來說,漢字發音的複雜性提高了學習的困難度,然而習慣成自然,許多日本人也沒想過為何日文漢字發音這麼複雜,就如同台語的「香」有三種唸法,很多人也未曾納悶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