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處俯瞰日式住宅區,多數的日式住宅除了住居外,還有個不算小的院子,一些居民會在院子內種樹、花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最近十年,台灣各地保護古蹟的意識興起,尤其對於日據時代的房子採取保護和重建的措施,特別是那些曾經作為特定宗教、文化的日式建築,更予以改建作為古蹟展示,並加上當年曾經居住於此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知名人士之事蹟展覽,成為很好的文化休閒場所,也是歷史教育的絕佳地點。
在台北市日式建築最集中的應是今天的和平東路到信義路之間的區域,即日據時代的東門地區。這裡是日式房子最集中的地方,光復以後,隨著都市更新,加上日式房屋均為木造,容易遭到蟲蛀腐朽,不容易維護,因此大量日式房屋遭到拆除改建,即使存在的也經常呈現殘破不堪使用的狀態。近年重建東門日式房屋,即是有意識的保存這批文化資材。
本館三年前由日本購入片由《日本工業新聞》特派員茂野統一駐台期間所拍攝的照片底片,意外的發現民國56年茂野先生居住在台北東門一帶的日式房子期間,曾有意識的就周邊的居住環境拍下照片,意外的成了台北東門日式建築最完整的影像記錄。
當時東門里尚未進行都市更新,該區仍保有不少的日式建築。東門一帶會有如此規模的日式建築群並非偶然,而是與台北市的城市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日據初期,日本政府在台的統治尚不穩定,時有武裝抗日事件發生,由於軍事單位設於城內,日本政府的地方官員大多先滯留在台北城,等待局勢較穩定時才前往各地任職。
此外,在台的日本僑民考量到安全問題大多也聚居在台北城中(範圍約是今台北市中正區下轄的城內次分區),城內已然形成日人的聚落,而後台北市的發展也以城內為中心,以輻射狀向四周發展。
在日據之初,作為台灣政治中心的台北城四周仍是大片的農地、稻田,位處於台北城外的東門與農村鄉野並無二致。隨後,台北城附近的地區雖然毫無現代化建設,但因為鄰近台北城而被選為政府機關、日本住宅的建設地,該區經過都市化建設以後也成為了日本官員、僑民的居住地,所以包含了各級行政主管的官舍,以及較富裕的日本僑民的房子。
東門原先泛指台北城東門一帶的地區,直至1922年東門町才正式從人們口中的地名成為了正式的行政區,由原先的三板橋大字劃分而出(註:大字是行政區的劃分單位,其上為町,其下為小字)。
光復以後,日本政府留下來的公家建築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使用,因此政府單位大多仍座落台北市內,台北市依然是大台北地區最為繁華的區域。日本人所留下的住家建築在當時仍是居住條件較好的房子,因此仍延續使用好一陣子。
本期所發表的茂野統一拍攝的台北東門日式建築群,不僅包含建築外觀,也有建築內部居住環境包括庭院花草的影像,具有很高的美術和文獻性質,這些照片本身也是珍貴的文化資材。
數位上色:陳怡靜、馮源深
日式住宅內的院子種植著許多植栽,從樹葉間的間隙依稀可見房屋的緣側(半開放的木質外廊)及和室。(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中可見許多植株,在住宅主人的照料下生長得欣欣向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住宅外緣,在竹籬笆一側的是攝影者的住家,從此張照片可以注意到附近的住宅多為日式平房。(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茂野統一居住的地區,外邊的街道相當地乾淨、整齊,街道尾端還有一家早年常見的雜貨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緣側(木質外廊)向庭院內望去,除了有許多植株以外,住民的衣物也曝曬在庭院內。(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庭院向室內看去,最靠近外圍的是木質架高廊道(緣側),半開放式的廊道使得室內空間看起來更加開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內種植著數多植栽,許多年長一輩的日本人有種植盆栽的雅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和室向外望去,由於緣側半開放式的性質使得室內也能獲得良好的採光、視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房屋主體以木質建材為主,格子窗使得室內同樣可獲得良好的採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和室內的壁龕,壁龕是和室一小角獨立而出的空間,住宅主人多會在壁龕放上擺飾(如掛軸、壁畫等),令和室別有風情。(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有序的植栽擺放使得庭院不顯雜亂,庭園景致令人賞心悅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除了盆栽以外,庭院內還種了些喬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東門區早年多為政府、文教機關人員的住所,生活環境要比一般民眾好上一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側門,若主婦買了菜便可以從側門進入,直接走到靠近廚房的後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二樓屋頂上可見「瓦鎮」(花形磚頭),瓦鎮常見於民宅建築,被視為具有鎮邪功用之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此區域的其他房舍,部分房舍建材使用的是磚頭,但屋頂上的瓦鎮帶有濃烈的日式建築風格。(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庭院一隅看向房舍,庭院內鬱鬱蔥蔥的植株替住家增添了不少綠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房舍落成至今已有數年的歷史,房屋已經略顯斑駁。(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一景,種植有許多盆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居民們於庭院中合影。(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在日本江戶以前,平民住宅不得設置壁龕,不過自明治以後就較為普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裡植株多樣,不會有呆板單調的感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草木扶疏,庭院內滿是花花草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扶疏的綠葉使得城市內增添了一股綠意,令居民得以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享受幽靜的氛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院內枝繁葉茂,替日式住宅增添了綠蔭,同時也將都市的繁忙生活步調區隔在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各門各戶之間僅有一牆之隔,鄰居庭院內的植株也跨過了圍牆,進入了居民的視野中。(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若是在炎炎夏日時,院內的樹木可提供遮擋陽光的綠蔭。(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式住宅的庭園好似專屬於居民的森林公園,不需遠行即可接觸大自然。(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綠意盎然,與民相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居民們閒暇之餘在庭院內種植各類植栽,替住家環境增添了一絲幽靜。(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雅致的庭園風光是城市中少有的綠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敞開緣側(外廊)的拉門,陽光頓時照射入室內,使得有些陰暗的室內明亮了許多。(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居民們僅需敞開緣側的拉門,便可享受庭院的美好景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緣側使得空間感顯得更加寬敞,令人心情開懷。(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磚牆區隔了庭院內外,庭院內彷若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式房屋與傳統閩南式房屋比鄰而居,從此角度可以清楚看見閩南式建築的「馬背」建築結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相較於同時期台北市其他住宅區,東門的日式住宅區顯得要幽靜許多。(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東門區早年為日本人聚居之處,因此比較老舊的房屋多為日式平房。(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戰後,多數日式平房仍保留一陣子,因此茂野統一才能拍得這些相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住宅外頭的圍牆使用磚頭搭蓋,房舍仍是使用木質材料建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除了磚頭搭建的圍牆以外,當時也有住家使用水泥圍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該住宅區街巷寬敞,井然有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從外側巷子觀察房屋外觀,日式房舍的外壁使用下見板(雨淋板)構成,用於防止雨水滲入屋內。(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除了木造房屋以外,亦有紅磚搭建的房屋,屋頂上的瓦鎮是來自於日式房屋的建築元素。(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巷子裡還停放著幾台日式攤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巷子裡停放著幾台日式攤車,這是早年小吃攤販常用的攤車樣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鄰近日式住宅區的大街,行人往來頻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街道上行走的婦女,從而可見當時的女性穿著風格。(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在日式住宅區的巷口便是大馬路,往來的車輛顯露了都市洋溢的活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部分住家圍牆是台灣早期常見的竹籬笆,與日式房舍並存別有台灣風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住宅正門,門扉分成小門、大門兩部分,家人出入只開小門,若有賓客則會敞開大門迎接。(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庭院內有數多高聳的喬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該區的建築多是日式木造平房,一些房屋吸收了台灣的建築特色,使得又與傳統日式建築有 些許不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