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呼吸不順
症狀說明
胸口發悶覺得吸不到空氣,此類症狀的發生大多來自於習慣。在過去胸口發悶的案例中,不難發現患者多半是長年呼吸習慣的不正確所累積出來的問題,尤其運動時用胸式呼吸,甚至在劇烈運動時,由於身體需要大量氧氣的支援,胸部供不應求的次數更加頻繁,造成了胸部肌肉的收縮再收縮,長時間不停地收縮,使得肌肉更加緊繃。不僅如此,肺氣泡也因而破裂衝擊到胸部,使胸部產生疼痛現象。
因此無論任何一種養生功法,各門各派的呼吸方式皆為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吐氣,嘴巴要閉起來。吐氣時,要縮小腹,吸氣時,腹部會鼓起來)。尤其是運動,甚至是對抗性運動,腹式呼吸的氣沉丹田才是訓練技術在賽時發揮的重要關鍵,因為氣沉丹田,才能「心平氣和」,不慌不忙沉著應戰。
對應肌肉
①中/下斜方肌
中、下斜方肌的肌纖維是在肩胛崗的上端,往脊椎的方向作輻射性的扇形擴散,這是與其他肌肉較不同之處。
‧起端:所有胸椎的棘突
‧止端:鎖骨外側1/3處、肩胛崗、肩峰
②大菱形肌
大、小菱形肌牽動著肩胛骨上提、內收、及下旋,與中、下斜方肌為上下層關係,而肌纖維的不同方向延伸,也交錯出對胸廓最密實的保護作用。
‧起端:第2~5胸椎棘突
‧止端:肩胛骨內緣,介於肩胛崗和肩胛下角之間
③小菱形肌
‧起端:第7頸椎棘突、第1胸椎棘突
‧止端:肩胛崗以上的內緣
痠痛解證
①中/下斜方肌的按摩
當被施作者俯臥,且將肩胛崗抬離整復床時,施作者便可以觸摸到其中斜方肌。同樣的體位,當被施作者將雙手往頭頂的方向延伸,施作者便可以觸摸到其下斜方肌。因此當我們需要以按摩手法來放鬆中、下斜方肌時,俯臥是方便橫撥肌纖維,釋出肌纖維中氣滯血瘀的最佳體位。
1. 被施作者俯臥。施作者觸診中、下斜方肌的起止端。
2. 施作者的雙手指腹相疊,以垂直於肌纖維走向橫撥的方式,由外往內,依序從肩胛崗上端沿線、肩胛崗內端,朝脊椎的方向緩慢輕柔地橫撥中、下斜方肌。每個定點橫撥3~6次後,即可移到下個位置。
3. 施作者手臂與被施作者後背垂直,以掌根置於被施作者胸椎橫突單側。
4. 當被施作者吐氣時,施作者用身體的力量慢慢將掌根往下壓,力量從0到7公斤的施力,默數1秒、2秒一直到7秒,掌根壓到底,不動。第8秒時用掌根施力往身體外側推出。
5. 重複步驟3~4的動作,以半個掌根半個掌根的距離,往下按摩至胸椎第12椎,來回做3次,將整個中、下斜方肌予以放鬆,再換另一邊重複相同動作。
6. 施作者的雙手指腹相疊,置於被施作者胸椎單側,先找到條索狀肌群(約脊椎和肩胛骨中間),再以垂直於肌纖維走向橫撥條索。下面的手要放輕鬆,用上面的手施力,來回做3次,再換另一邊重複相同動作。
②大/小菱形肌的按摩
1. 被施作者俯臥。將被施作者的手往後折,找到肩胛骨內緣,施作者觸診大小菱形肌的起止端(由上而下,第二條隆起肌腱)。
2. 用指腹找到該肌肉的起端後,再以手肘緩慢輕柔地按壓3~6次。
重點:小菱形肌與提肩胛肌的位置非常接近,因此很容易混淆。
3. 以手肘按壓放鬆後,再用手刀輕輕壓進肩胛骨內側,以手刀前後緩慢輕柔地推按3~6次。
4. 確定被施作者的大小菱形肌都放鬆後,施作者可雙手雙指捉提被施作者的肩胛骨側,加強放鬆。
簡單拔罐
經過按摩後,顯現出的紅色瘀滯部分,如果面積較大,以垂直於肌纖維走向滑罐的方式處理。如果面積較小或只有小部分,則用定罐來處理氣滯血瘀。
定罐的位置
在條索狀肌肉(約脊椎和肩胛骨中間)的兩端定罐。
定罐時的伸展動作
被施作者以鼻子吐氣點頭,吸氣回正,自主點頭10~20 次。其間若作用罐內的膚色由粉紅轉紅,甚至發紫,即可拔罐。
自主伸展
武醫八段錦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
正確的呼吸很重要,平常多練習腹式呼吸,可以躺著、坐著、站著練習。另外,武醫八段錦的第一式對於相關肌群的保養效果卓著。
➊腳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互扣,提肘,雙臂如抱球,緩緩抬起,再慢慢吸氣,雙手高度不過肩。吸足氣後,把氣下沉到肚臍下方的中極穴。
➋雙掌往內翻,掌心朝下,肩肘放鬆,雙手自然往下垂,吐氣。雙手垂放到底,掌根按住,縮小腹,背挺直,停氣9秒。
重點:用鼻子吸氣吐氣時,嘴巴要閉上。
➌雙手仍扣住,沿著身體中線往上走,吸氣。當雙手過肩時,掌心往外翻,雙手往上伸直3次,把身線拉到最長,眼睛看手背。掌根按住,肩肘放鬆,屏氣9秒。
➍雙手放鬆,掌心朝前,手肘放鬆,慢慢地往下畫大圓,吐氣。
本文摘自《鬼手武醫的對證徒手療法:第一本從肌肉著手的整復圖解全書,從按摩解證到自主復健,徹底終結痠痛與長年損傷》
作者:張振澤, 洪肇欽
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