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怎麼吃?
令人稱奇,泰國餐桌文化、禮儀
泰國菜除了注重各種口味的調和,一餐之中除了要有飯,還要有咖哩、湯、沙拉等配菜之外,餐桌上的習慣也很特別。在還沒來到泰國之前(大概是十年多前),我一直以為泰國人吃飯「應該跟我們一樣」是用筷子和湯匙,但其實不然。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泰國菜除了注重各種口味的調和,一餐之中除了要有飯,還要有咖哩、湯、沙拉等配菜。
泰國人主要的餐具為叉子、湯匙!
由於另一半是華裔泰人,加上另一半在異鄉求學時親手做的家常菜大多為飯類或麵類,這些餐點對我來說並不會太過奇特,所使用到的餐具也多是筷子和湯匙。直到來到泰國後,我才驚然發覺,原來泰國人的主要餐具其實是叉子和湯匙!
如同許多文明演進一般,泰國人最早也是用手吃飯。根據研究泰國飲食文化的學者,從前的泰國人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頭把飯在盤子上捏成適合一口份量的小圓球狀,然後再沾點盤子中的咖哩、醬糊等東西,一起吃。十九世紀中期後西方殖民主義興起,當時許多亞洲國家皆成為為英、法等列強的殖民地,為了避免同樣的下場,泰國在西化、現代化上也下了相當的功夫,其中一項環節就是飲食習慣:拉瑪五世訪歐歸國後,開始推廣叉子、湯匙的使用,來取代過去用手吃飯的習慣。
到現在,叉子、湯匙仍是泰國人主要的餐具。一般小吃店的桌上常會擺著一個長形鐵盒或塑膠盒,裡面放有鐵叉子和湯匙。大致上,只有吃裝在碗公裡的「粿條」(源於潮州的米麵條)時才會使用到筷子。至於泰國人又是如何使用叉子、湯匙的呢?以右撇子來說,左手握叉、右手握匙,然後用叉子把食物從盤子中推到湯匙上吃。
吃炸雞不用手,而是用叉子和刀子!
同樣的,泰國人去肯德基吃炸雞的時候,也是使用叉子,還有刀子!據我的觀察,在店內用餐的當地客人習慣將原本放在紙盒內的炸雞,放到店家提供的塑膠盤子上,然後再用店家提供的刀、叉切著吃,不像我們大多是用手抓著吃,因此比較像是在吃一頓「正式的餐點」。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泰國人去肯德基吃炸雞的時候,也是使用叉子,還有刀子!
據說,泰國的肯德基確實走的是「家人聚餐好所在」的溫馨路線,而不只是把自己定位在販賣垃圾食品的速食店而已。
沒有先喝湯再吃飯菜的習慣,所有的飯菜一起吃以調和口味!
泰國菜相當注重口味的調和。對泰國料理有研究的專家指出,傳統上泰國人的一餐大致上包含了主食白飯,以下幾大類搭配的菜色:液態狀的湯、咖哩、醬糊等,生菜、生香草、泰式沙拉等,烤的、炒的、炸的等;又,由於這些菜色通常完美地融合了甜、辣、苦、酸、鹹等各種滋味與不同的口感(泰國菜的重要特色之一),所以通常會一起上,好搭配著一起吃來調和口味,突顯食物的風味與層次。
的確,在公婆家用餐時,即便只有公公、婆婆、另一半和我四人,婆婆仍會煮一桌子的菜,通常有白飯、清淡的蔬菜湯、綠咖哩或南方魚咖哩、炸魚、生小黃瓜、炒青菜等。這些菜會放在桌子中間讓大家共享,大家會各拿一些放在已盛有白飯的盤子上(湯盛在碗中),如果咖哩辣,就吃點生小黃瓜,如果炸的太鹹、太乾就喝口湯,如此等等。
記得剛開始到公婆家用餐時,我照著從小養成的習慣,先喝湯再吃飯菜,婆婆看到後對我說:「這是華人的吃法!」聽到這句話後,我也才學習了解到原來泰國人沒有先喝湯再吃飯菜的飲食習慣,而是要一起吃。
餐桌上必備調味四寶、吃什麼之前都要先調個味或配個醬!
除此之外,餐桌上的調味料也是促進口味調和的一大功臣。這幾年的在地生活讓我了解到,泰國人不管吃什麼,即便食物本身已富有滋味,他們在吃之前通常還需要再調個味,以符合個人口味。像是專賣簡餐和粿條的當地小吃店的各個桌子上,幾乎都會擺著「調味四寶」:魚露、辣椒粉、糖、浸泡有辣椒的醋(台灣小吃店的桌上好像多是醬油、醋、辣油、胡椒)。另外,有些店家還會提供浸泡有辣椒片的魚露(Phrik Nam Plaa)供客人搭配炒飯、打拋豬飯等餐點一起吃。而且即便是外帶,店家也會附贈小包裝的糖、辣椒粉、Phrik Nam Plaa 等調味料。
當然,依照食物的不同,泰國還有很多可以用來調味、搭配食物的佐醬,在這稍微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吃炸雞、薯條時,除了番茄醬之外,泰國人還習慣搭配帶有「蒜味」的泰式甜辣醬;吃火鍋時,重點也是搭配火鍋料的佐醬,而不是華人常見著重在湯頭上的吃法(火鍋一般湯頭為清湯,近來有店家開始推出不同種類的湯頭)。一般常見的火鍋料佐醬(Nam Jim Suki)由辣椒、蒜、萊姆汁、醋、糖、鹽、麻油等食材製成,嚐起來酸、甜、帶辣。
泰國人不一定吃「很」辣!
正因為泰國菜很注重食物的調味,所以泰國菜其實不見得都「很」辣。因此,也不是每個泰國人都「很」能吃辣,儘管這跟很多人的既有印象有所不同,我碰到、認識的泰國人,也不會刻意辯解些什麼來證明他們是「泰國人」。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泰國菜很注重食物的調味,所以泰國菜其實不見得都「很」辣。
也許是食材取用容易,也或許是老祖宗的智慧(辣味有助排汗,對居住在熱帶地區人民的身體健康有益,另據說也有消毒作用),泰國菜在傳統上常運用青胡椒粒,以及後來由歐洲人傳進泰國的辣椒。然而,即使泰國人一般來說對辣味不會感到陌生,但這邊的辣也不用一定要讓人眼淚、鼻涕直流。泰國料理專家Pailin Chongchitnant也這樣說到:雖然泰國菜常蘊含辣味,但其中的辣味要是個人覺得「舒服」的程度,因為這樣才能享受到「吃」這場「感官」之旅。另外,她也說:「泰國菜辣不辣也需視地區而定,東北部和南部的料理通常會比中部和北部的來得辣。」
冰塊為飲品必須,喝什麼都要加滿滿的冰塊!
在來到泰國前,生活中需要用到冰塊的時刻實在不多,若想要喝冷飲,把飲料放到冰箱冷藏就足夠了。所以,到了熱帶的泰國,目睹了泰國人在生活上對冰塊的依賴後,真讓我大開眼界!在外面買咖啡等飲品時,大部分的當地人都會選擇加有滿滿一杯冰塊的冰咖啡或冷飲(「少冰」、「去冰」是什麼?),喝熱咖啡或是熱飲的人,可說是少數。
在外面用餐時我也觀察到,當地人也大多會喝加有冰塊的水(或汽水等飲料),連我身體健朗的婆婆也是,喝水時也一定要在杯子裡加入滿滿的冰塊,沒加冰塊的水她可是不喝的!有些店家會把冰塊直接放在杯子裡給客人,但如果一桌人數多的話,有些店家會給客人送上「一桶冰塊」和一個夾子,方便客人隨時自己加冰塊(水的話,少數餐廳有提供免費的水,大多數餐廳都提供瓶裝水)。
你可能會問:「冰塊是免費的嗎?」當然不是!在外面,冰塊是要另外算錢的,餐廳一杯冰塊大約一、二銖,飲料店所賣的冷飲通常也比熱飲貴個幾泰銖。
除此之外,你知道嗎?泰國人就連喝啤酒也要加冰塊!對我們這些外國人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因為冰塊融化後酒飲稀釋掉,味道就不對了,但對於多數的泰國當地人來說,飲品的「冰涼度」勝過一切!
泰國人也會脫鞋、盤腿坐!
泰國天氣炎熱,很多人在休閒的時候都喜歡穿拖鞋以圖個舒適。這點我可以了解,不過在小吃店看到有人(大人、小孩都有)把拖鞋給脫了、盤腿坐的時候,這就讓人有點不解了。因為對部分人士而言,在公共場合脫鞋吃東西,對旁人似乎有些不尊重和不禮貌。雖然這種情形不是很常發生,但因我親眼目睹過幾次,好奇之下詢問了身邊的親人。他們告訴我,這大概是因為在傳統上,泰國人在用餐時通常是席地而坐的,例如傳統泰式房屋前,通常會擺個有點高度的四方形平台,平時一家人可在其上煮飯、吃飯、歇息等等,並大多採取盤腿坐姿。所以,在舒適的環境和情境下,有些人會不經意地便把鞋脫了,並盤腿坐。
本文摘自PCuSER電腦人文化《泰國我的菜!:泰菜的身世、餐桌文化和美味奧祕》
【更多資訊請上《創意市集》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