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5日公布「2021第二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入圍名單,五組共31件方案入圍,其中屏東科技大學有三件進入決賽,表現最佳;臺灣海洋大學兩件方案入圍,緊追其後。
五組共142件方案參賽 學術能量攜手社會需求
教育部倡導大學落實USR(大學社會責任),鼓勵各校以自身定位與特色,盤點所處區域的各項議題,將協助社區問題解決方案融入校務治理架構,讓學術能量與社會需求攜手並進。
《遠見》自2005年首創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獎」,2021年邁入第17屆,是全球華人媒體最早推動的CSR評鑑調查,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具公信力的CSR獎項。
鑒於社會責任風潮已進入大學校園,《遠見》自去年首度向全國各大學徵選「USR傑出方案」,今年繼續推動,並從去年三組擴展為五組,包括「產業共創」「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福祉共生」和「國際共享」,強調學校不只能幫助地方,甚至可以走向國際,一共收到142件參賽方案。
《遠見》借鏡「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做法,不以學校為評鑑單位,而以「優良USR方案」為評選主軸,降低學校屬性、類型、地域的差異化影響。也避免使用整體性量化指標來進行「全校型評鑑」,會因為各大學相關數據資料並未完整公開,可能造成評比不公的問題。
首階段初選後,五組共31件USR方案入圍。其中屏東科技大學有三件進入決賽,表現最佳;而臺灣海洋大學有兩件方案入圍,緊追其後。
產業共創組將科研能量落實至產業
產業共創組可深刻看見台灣各大學如何把科研能量落實到產業中。
許多學校選擇農業做為USR產業實踐場域。例如生農領域是帶領台灣各地農產效率化、精緻化、品牌化的重要推力,不僅讓苦於人力外移、人口老化的農村有效新生,甚至帶領青年回到偏鄉。
入圍的案例包括屏東科技大學「節水韌性、友善益菌——從產地到餐桌的斜槓稻作產業計畫」、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百香果資源永續之煉銀網平台」、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 從新農業出發」,以及勤益科技大學「中部菇類產業創生與永續經營提升計畫」,針對在地產業,如屏東水稻、燕巢芭樂、埔里百香果、新社香菇等地區農產品,輔導農民做技術升級、產品優化、品牌推廣,甚至結合觀光、養生,從傳統農業成為六級產業。
暨南國際大學「地方產業創生與永續發展 南投縣鄉村旅遊深耕計畫」則結合地方產業特色推廣在地觀光升級,規劃完整,還連結國外資源,在同樣致力打造在地旅遊的學校方案中,特別亮眼。
臺北醫學大學的「永續發展的生醫新創生態系」與眾不同,針對本身醫療專業,成立醫療新創孵化器,把學校變成台灣生醫新創的基地,打造出18家新創公司,成為產學典範。
生態共好組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生態議題一直是大學最常著力的科研與服務領域,研究環境變化、推廣生態知識,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在本次入選方案中,「生態研究」和「永續經營」是兩大核心主軸。
以「生態研究」類型入圍的,包括成功大學「以科學為橋樑之參與式濕地明智利用規劃」、東海大學的「靚水、共善——東大溪永續生態博物館」、屏東科技大學的「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
成功大學透過科學數據,探索台灣濕地的環境演變,也回應南台灣地區豐富的沿海濕地環境;東海大學以鄰近的東大溪作為研究場域,闡明溪流生態在都市發展下的變化;屏東科技大學則是「黑熊媽媽」黃美秀教授領軍的台灣黑熊保育計畫,2019年的黑熊野放計畫,更是獲得全國矚目。
以「永續經營」類型入圍的,包括高雄醫學大學的「螢蜂而立——那瑪夏生態永續發展計畫」、臺灣海洋大學的「逗陣來貢寮——打造共生共存共享的山海美境」,兩校依據地域不同,針對山林、海洋尋找讓生態保育與居民經濟共存的新產業模式,創造里山里海的綠色經濟。
南華大學的「應用永續科技於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人才培育計畫」進一步鎖定「環保人才」,在環境研究外,打造維繫生態共好的長遠人才資產。
在地共融組彰顯學校特色與地區關係
「在地共融」彰顯學校特色專長與所在地區之間的協力關係,一直是最受歡迎的USR大項目主題,也是今年報名件數最多的一組。
今年在地共融組中的報名案件可分為三大類型:「以城鄉為主的大範圍應用」「以社區為主的局部型落實」以及「以教育為主體的學習輔助」。
跨城鄉甚至全縣市為USR執行場域的入圍方案,包括中興大學「後疫情時代國際新價創:綠能里山、數位鄉鎮、原鄉創生」、修平科技大學「農業地方創生系統」、臺灣海洋大學「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嘉義大學「雲嘉南平原優質友善栽培產業永續深耕及越南蘭花產業創新加值計畫」。都將校內學術能量,轉化為所在縣市或特定鄉鎮的偏鄉居民、在地農民、海岸漁業升級力量。
以社區為主的局部型落實方案,入圍包括中國科技大學「萬芳商圈在地產業活化與升級——智慧城市前導實踐」,針對萬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做詳細調查,開發出全國第一個社區專用整合型APP;臺北科技大學「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則鎖定尖石鄉原住民部落,聚焦自然農業、共識凝聚、部落再造;東華大學「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則針對社區整體提升,推動由典範教師下鄉小學做地方教育、動物陪伴的綠色療癒,以及當地福利蛋地方產業。
學習輔助代表則是臺灣師範大學「深耕偏鄉教育」,有別於常見的大學生下鄉課輔,建置全國數位教學課輔系統,內含教學創新模組、學習追蹤系統等,並以明確進步的成績,證實偏鄉學童受益。
福祉共生組協助居民生活得更好
「福祉共生」強調大學協助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不同年齡、背景、地域居民,找到更好的生活。今年報名方案以近年社會熱門的高齡議題為最大宗,入圍7件中有5件都是相關主題,包括正修科技大學「食在安心,銀向健康,攜手樂活新林園」、長榮大學「惡地護老在龍崎」、亞洲大學「打造高齡失智友善城鎮:失智識能x瑞智升級x智能輔助」、逢甲大學「大學伴‧偏鄉善:打造銀享智融的移動服務影響圈計畫」、臺北市立大學「在生命的轉角打造一座名為樂活的城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各校鎖定不同的高齡生活議題,包括食安營養、貧困窮鄉、就醫交通、失智照護、運動保健等,鎖定特定高齡議題做深度探究並提出解決方案。
聯合大學「偏鄉 不偏鄉」則是鎖定破除城鄉數位落差,協助苗栗中小學校園進行網路建置,再輔以課輔與三語(中文、英文、程式語言)教學,讓偏鄉學童也能在數位時代不落後。
文藻外語大學的「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則善用學校特色,發現外籍移工因語言不通,產生就醫困境,擁有英語與東南亞語學系的文藻,主動成為雙方翻譯橋樑。
國際共享組將USR推廣至國際社會
「國際共享」堪稱是前四組的升級版,也是今年教育部USR計畫強調的項目之一,希望把台灣各大學的USR能量,推廣到國際社會。
第一種類型是「學術科研協助其他國家產業或環境問題」,包括中山大學「PM2.5氣膠之環境教育、汙染防治及在地連結社會責任實踐」和屏東科技大學「屏地興六畜 國際行八方」兩案。中山大學針對近年影響東亞、南亞與東南亞各國的空汙問題,進行深度探討並進行國際連結;屏東科技大學則將台灣優良畜牧專業推廣到帛琉、蒙古、烏克蘭。
第二種類型是「推動人才國際流動」,包括清華大學「七海為家,I SEA You」和臺灣科技大學「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清華大學以綠色與永續能源為主題,與新南向國家進行學術研究、教育輔導與交流,帶動當地學生來台就讀;臺灣科技大學則是帶領學生去越南等地發揮工程技能,幫當地社區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動手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