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MMDays

互聯網思維|MMDays

文章出處:MMDays.com 2014-05-05 23:09

May 5th, 2014 by

[圖片來源:A Game of Social Thrones]

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人從看不懂網路,到自以為看懂網路,最後覺得網路就只是把東西連上網、做個網頁、或就是利用網路的技術方便些資料的分享或是運作的自動化,然後因為這層輕視跟誤解,最後,就被拋在時代的後頭了。所以在談一個公司的文化或是管理之前,我們要談一個更大的東西:由「有機產品」所衍生出的「互聯網思維」,而這個思維將會主導公司的運作方式跟文化。而這個「互聯網思維」是屬於國家、社會這種巨幅層級的,因此我們在這個系列的第一篇也特別指出,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國家終將大幅度凌越於不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國家。現在,我們就要來解釋這背後的原因。而這個原因,終將改變國家的運作方式、社會的運作方式乃至於公司的運作方式。

許多公司看似像「網路公司」,其實這些公司具體而言不能說是具備「互聯網思維」的「網路公司」,而只能說這些公司用到了從「互聯網思維」所產生出來的「互聯網技術」。所以在下面的篇幅中,我們將會來闡述產生「互聯網技術」的「互聯網思維」是什麼,然後希望讀者看完後,能夠輕易地分別這兩者的差別;而這兩者間的差別,就如同天和地之間的差別。「互聯網思維」著重在三個元素之上:「流量」、「數據」以及「質變」。而這三者的關係依然是非常緊密的,並且跟我們前面提到「有機產品」的概念是互相完整的

 

 

「流量」是支撐起「互聯網思維」的基石
[圖片來源:smventures.info]

我們在前面有提到, 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最終都會成為以社群為主的公司。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產品一定是有使用者不停地連上來使用,才能存在。因此,一個服務的價值,是決定於它的流量的。也因此,在「互聯網思維」上的公司,是非常強調「流量成長」這件事情的,也會把這個指標看得非常重要。也因為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甚至連「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思想來運作。簡單的來說,「營運模式」是用來幫助產品/服務來做「流量成長」。而只要目前的「營運模式」不能夠達到「流量成長」這件事情,甚至傷害了「流量成長」,那麼「營運模式」就必須要改變。這邊我們以世界知名的社群公司 Facebook 來做解釋。

大家都知道 Facebook 早期聚集社群後,在 Web 上發展成了遊戲平台。這個記憶對台灣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更加鮮明,因為台灣的使用者會認識 Facebook,有很大的原因是拜當時非常火熱的開心農場所賜;當時有許多的使用者在上面以互相偷菜為樂。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就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Facebook 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整個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都改變了,Facebook 從以網站體驗為主,變成以手機體驗為主;從以遊戲平台為獲利來源,改變成以廣告收入為獲利來源;從定位為遊戲平台商,喊出成為一個個人化的新聞聚集服務。然而 Facebook 的改變是未曾減慢的,就在大家在討論著 Facebook 流量衰退的同時,Facebook 以大家都想不到的價格,用 190 億美金併購了 WhatsApp。

掌握「流量」,掌握「市場」動態
[圖片來源:1.bp.blogspot.com]

所以從 Facebook 改變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兩件事情。Facebook 的核心決策是根據著「流量」這個指標在做最高指導原則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不是重點,重點是該用什麼方式將使用者吸引上來,而不斷地持續壯大「社群」。而又因為 Facebook 有大量的使用者,這大量的使用者怎麼使用、怎麼流動,透過後台的數據都可以一清二楚地顯示出來。因此,當我們用這個最高原則來理解 Facebook 決策的歷程時,所有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當大家在盛讚著 Facebook 竟然利用遊戲幣來進行獲利時,Facebook 自己卻發現,因為發展「遊戲平台」這件事情,反而造成了許多遊戲訊息的洗版,而這些遊戲訊息的洗版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擾,而最終導致了「流量」的下滑;因此 Facebook 當時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動作,而這動作在 Zynga 的角度看起來卻是非常致命,就是將遊戲訊息隱藏起來,並致力於媒合使用者真正想要的訊息;也因為致力於媒合使用者真正想要的訊息,最終才會發展成出這麼有效的廣告平台。

同樣的,當大家發現 Mobile 是個趨勢的時候,Facebook 也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而且不僅知道,它還知道更細節的互動。如果大家回憶一下,其實 Mark 不僅快速轉進到 Mobile 平台,強迫大家用 Mobile 的角度思考之外,在 2012 年時,他甚至花了 10 億美金併購了 Instagram。許多人當時看不懂他的決策,這是因為他們看不懂 Facebook。因為早在這之前,Facebook 就已經超越其他服務,成為全球最大的 photo hosting 的網站了;因此與其說 Facebook 是一個社交網站,準確一點的來說,Facebook 其實是一個圍繞著 photo 在做社交的網站;這就是為什麼當年的 Instagram 這麼令 Mark 震驚的原因。要是一個不小心,這個從 Mobile 平台竄起的 photo 社交網站可能會在 Mobile 市場上面全盤取代掉 Facebook。同樣的,Facebook 也瞭解到在 Mobile 上面的社交最重要的是在 Message App 上,他們也致力於此開發,但是無論他們再怎麼努力,他們都無法翻轉一個「互聯網思維」中的鐵律:「千萬別去追一個以指數型( Exponential)成長的服務」,因為你再怎麼追,都很難看到人家的車尾燈的。這也是為什麼最後 Mark 出手併購 WhatsApp 的原因,而台灣人不瞭解,則是因為我們時常用的是 Line,還以為 WhatsApp 很小殊不知 WhatsApp 現在已經有 5 億用戶(併購時是 4.5 億),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可說是狂勝其他的 Message App。

「數據」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圖片來源:blog.primemeridiandata.com]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流量」所帶來的「數據」,不僅成為「有機產品」發展方向的依據,也成為了「互聯網」的基石。是的,正是因為這些「數據」,所以成就了一家又一家了不起的互聯網公司;而也是因為這些「數據」,也成就了這個時代最大的創新浪潮,並且依此而上加速了創新。所以當我們在意指「互聯網思維」時,真正的廣義的解釋,是讓「數據」的「流量」變大,並且借由此道堆積出「大數據」(Big Data)。而「大數據」本身就具備著非常高的價值,但是這「大數據」的價值只有在達到「質變」(critical mass)之時,它的價值才會被展現出來。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會舉幾個例子,來讓大家瞭解,這個「質變」是怎麼一回事。

 

「大數據」本身就具備極高的價值
[圖片來源:pansci.tw]

所謂的「質變」就是指你無法預測的改變,這個我們就稱之為「質變」。因為這層變化,不是經由非常直覺的想像或是邏輯推敲就能夠預測的,而是因為「大數據」的堆疊,在整個社會當中產生了非常不可思議的化學變化,因而造成了重大的改變。對於「質變」的力量最瞭解的莫過於 Google,因為這家公司正是不斷受惠於「大數據」所產生「質變」的好處,也因此,這家公司的策略就是致力於「搜集數據」,而且是越多越好!端看 Google 的歷史,這家公司的第一個產品 Google Search 就是一個完整的「質變」過程。當時在開發 search engine 時,他們所開發的演算法 Page Rank ,「是一種由搜索引擎根據網頁之間相互的超連結計算的技術,而作為網頁排名的要素之一」,而這個演算法什麼樣的情況會最準呢?就是當整個網際網路的頁面都在它的資料庫裡時,會達到最佳的狀態。但是只要還沒有跨過那個產生「質變」的數據量,那神奇的效果就不會展現出來。當然,一旦跨過了「質變」的境界,後面的故事你都知道了。

YouTube 在 LA 的 Studio
[圖片來源:blogs.kcrw.com]

所以,現在你應該就看懂為什麼 Google 在 2006 年願意花 16.5 億美金收購 YouTube 了,而且在之後數年還不斷地支持它,不計成本地給它燒。當時全世界沒有任合一個平台,可以讓一堆使用者瘋狂地把自己的 video 上傳上去;所以我們這邊用「大數據」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我是 Google,我雖然不知道這個平台最後會帶來什麼影響力,但是我知道,只要它一旦跨過「質變」的門檻,這世界會變得很不一樣。而實際上,YouTube 也不負 Google 期望,不僅帶給了 Google 巨大的獲利,還成為了網路上面的「基礎建設」之一。在 2013 年美國 Billboard 開始將 YouTube 的點擊率納入考量,而實際上,現在很多唱片公司不僅是樂意,還迫不及待地將所有的 MV 上傳到 YouTube。因為以 video viral 的速度來看,看起來現在沒有比 YouTueb 更有效的管道了。所以在前一陣子看到了百代公司(British Pathé )將 8.5 萬支影片上傳到 YouTube 的新聞時,的確也不那麼令人感到意外了。期間,才不到 10 年,這層「質變」就已經造成了權力的逆轉了。以往是許多版權公司人人喊打的平台,而現在反到是 YouTube 還必須要費盡心思來處理來自各方的假點擊!


Google 帝國藉著「互聯網思維」不斷擴張
[圖片來源:techhamlet.com]

而實際上 Google 借由各種不同管道搜集到各方不同的資料,而因為這些資料不斷地堆疊,形成了更多的、綜合型的「大數據」,而這個「大數據」也直接促成了 Google 本身的「質變」,而這件事情,我想 Google 本身在 1998 年也是意想不到的吧!那就是 Google 即將邁入「機器人」產業!對於「大數據」怎麼影響到「機器人」產業,或許許多人還搞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我們就稍微詳細地說明一下。在「大數據」興起之後,一種根基於「大數據」的統計演算法領域興起了,這個演算法稱之為「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透過「機器學習」這種演算法,我們可以類似做到「教育」電腦分辨各種我們希望它分辨的東西,而只要教育的案例越多(就是越多數據量),那麼這學習出來的分類就會越精準。那是怎樣個精準法呢?精準到可以用在自動車的互動之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了聲音的「大數據」後,以及許多掃描起來的文本的「大數據」後,自動車將可以聽得懂人的指令;有了城市內大大小小的圖資「大數據」後,自動車可以自己開始做路線規劃;有了各種 video / photo 的「大數據」後,自動車自己在行走時,將可以自己辨認各種路邊的符號,甚至是行人或是來車。所以,用「大數據」最後演變成發展具備高度人工智慧(A.I.)的自動化機器人,對 Google 來說是再合理也不過了。不過這一切其實並不是在 1998 年的兩位創辦人的藍圖裡,這一切是因為 Google 循著「互聯網思維」,透過「大數據」 不斷地產生「質變」。而從這些「質變」之中,Google 不但自行研發了符合「大數據」所需要的演算法跟硬體架構,甚至切入了能源產業,這一切的創新,都是因為「大數據」而誕生。

「大數據」促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思想轉變:教育改革
[圖片來源:edutechdebate.org]

而「大數據」實際上也促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質變」:教育改革。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現在幾乎所有的資料都在線上了,那麼請問以往填鴨式考試的意義何在了呢?如果你一個按鍵就可以查詢到氨基酸的定義的時候,為什麼你需要去背誦它的結構組成呢?又如果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在網路上面學到所有我們想要學的東西,如果我夠聰明的話,我可不可以一學期把所要學的東西一口氣上完呢?學期的意義對我而言是什麼呢?又如果這些課程本來就可以在家裡面上完,那我去學校上課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又如果一個老師上得很好,透過線上課程,可以有數十萬個人看他的教學就好,那請問其他老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又如果現在知識產生的速度這麼快,那麼文憑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關於教育改革,這件事情在 20 年前提出來大家可能會覺得你腦子有洞,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但是透過整個互聯網累積了超大量的數據之後,這一切開始產生「質變」了,而這「質變」竟然是直接衝擊到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教育體系。相信我們,這些經由「互聯網思維」所教育出的「人類」,他們的思考方式將會跟以前的人非常不一樣。而這之後的「質變」,又是我們所不能預料的了!

收集數據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圖片連結:www.jprmarketing.co.uk]

所以,經由這樣子的剖析,我們希望讓大家理解到,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公司,終將不停地創造許多創新的產業、創新的技術,而這些產業跟技術,其實就在於「大數據」的思維之上。而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公司其思維是專注在利用各種手法搜集更多的數據,而這數據搜集的速度最好是能夠達到指數型成長。有了這些大數據,重點就會開始變成如何儲存、如何存取、如何關聯這些大數據,因此新的產業就會孕育而生了。所以大家看懂了為什麼 Google 以 32 億美金併購 Nest 後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 Open API 了吧? 所以大家看懂了為什麼小米是用虧本的價錢在賣手機了嗎?所以你看懂了,為什麼台灣網路業的頂是在「電子商務」了嗎?

居家智能的基礎就在於更多的居家數據的收集
[圖片來源:www.thecuttingedgenews.com]

在 2000 年 Dot Com 泡沫之後,美國的矽谷發展出了瞭解「互聯網思維」的文化,並圍繞著這個文化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創新,這創新的思維遍及了產品開發、產品行銷甚至是組織管理。而在這種思維的推坡助瀾之下,基於「互聯網思維」的「互聯網技術」不斷被創造出來,甚至反過來持續推動著硬體生產的思維:互聯網推動的硬件(web drive hardware)。這些硬體包括了時下最熱門的智慧型手環(收集你的生理數據)、智慧型眼鏡(搜集你的視訊/聲音)等穿戴式運算,皆是為了搜集更多的數據而誕生;同樣的,在智慧型家電上,重點不在於控制,重點在於搜集資料,只要你能搜集夠多的資料,你未來的家電就會更「智慧」地來判斷你要什麼。

所以,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公司,最終將會發展出對於世界俱有高度影響(impact)的平台,甚至是技術;而不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公司,最多只是充其量拿著這些公司所產生出的「互聯網技術」,利用些自動化的優勢把一些程序做更有效率的提升罷了。這中間的不同,就在於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公司/國家終將引領「質變」的進行,而只使用「互聯網技術」而不瞭解「大數據」價值的公司/國家則將處在於類似 OEM/ODM 的層次。搞了半天,其實這些原本是想要切入 ”高端“ 服務業的公司,其實在思維上面已經是在 ”低端“ 了。但是因為不瞭解「互聯網思維」,連自己差在別人多少個等級以外都還不知道。

雷‧庫茲威爾:「我們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圖片來源:TED]

如同 Google 的工程主管未來學家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所說,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而這一切的轉變其實是因為互聯網這項科技所造成的加速;而這層加速,又因為「大數據」的累積而造成了一連串無法輕易預料的「質變」。如果你理解了這個「質變」的程序,你就理解了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的一種方法(approach),而這個方法是讓你可以度過一次又一次的「質變」的方式。而基於這種方式,我們將迎來非常不一樣的管理方式,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真正地進入到了「知識工作者」的管理模式。關於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公司文化,我們會在下一章裡面跟大家分享。

作者簡介:

Sega Cheng (Mr. Saturday),現為 LiveHouse 及 iKala 執行長,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

Keynes Cheng (Mr. Monday),現為 LiveHouse 及 iKala 產品設計總監,臺大資工博士。

本文出處:http://mmdays.com/2014/05/05/think-in-internet-essence/

熱門文章
改編日本人氣漫畫!前韓國YG娛樂練習生搭檔187CM男星演BL劇 被說:互動超級辣
改編日本人氣漫畫!前韓國YG娛樂練習生搭檔187CM男星演BL劇 被說:互動超級辣

LIFE生活網小編

Toro瘦近15公斤傳授減肥妙招 牛奶讓粉絲親自檢驗摸腹肌
Toro瘦近15公斤傳授減肥妙招 牛奶讓粉絲親自檢驗摸腹肌

相信音樂

懸賞10萬!退房忘帶走「恐龍娃娃」 她崩潰急尋:抱了20幾年
懸賞10萬!退房忘帶走「恐龍娃娃」 她崩潰急尋:抱了20幾年

TVBS新聞網

《不如海邊吹吹風》集結3位金門寶藏演員 「本土劇林志玲」最愛奶油粉藍色的天空
《不如海邊吹吹風》集結3位金門寶藏演員 「本土劇林志玲」最愛奶油粉藍色的天空

LIFE生活網小編

76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