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士成 圖│編輯部
近年來,文青的話題與風潮漸漸竄起,不過要怎麼去定義甚麼樣的人才算是文青(文青乃文藝青年的簡稱),抑或是文青的世界究竟跟大家有何不一樣?我想這確實是一個蠻有趣且頗生活化的議題。是否文青就是一種追求生活上的小確幸,戴著手工粗框眼鏡,穿上窄窄的褲子與舒適且歷久不衰的Converse帆布鞋,三不五時就在誠品或老書店,或是咖啡廳裡充實知識,喜歡用相機拍下特殊風格的畫面呢?本期的封面故事就是要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文青,並且乘著時光機到回台灣的60年代,看看60年代至今的文青主要在做些甚麼活動,台灣的文青世界一路上如何演變!
甚麼是文青?文青喜歡些甚麼?
如同剛剛所述,文青似乎有個十分鮮明的衣著氣息,但其實這又只是刻意或不經意表現給他人看的文青外貌,如果大家對於現代人文青的一百種元素有興趣了解的話,不妨直接上網Google一下,分析的頗有意思!根據各種管道的探討,多數人認為文青都愛村上春樹、都愛攝影(基本上是單眼或是LOMO底片機)、愛去誠品看書、也愛在很暗的咖啡館看書、要會樂器、房間一定要有吉他、都貼看不懂的語言的電影海報,以及有一整牆看不懂的書..。哇!感受出這樣的藝文氣息氛圍了嗎?總之熱愛看書、攝影、音樂與電影絕對是文青必備的基本要素!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著共同的感情。也因為這樣,涉及選用顏色的平面、產品、室內設計師⋯,或是藝術家們,才能以此跟大家溝通其作品。
文青的生活
其實現代的文青是多元化的,甚至當您進入像是誠品、創意市集或文創的環境裡時,您當下也可說是個文青(無論您的年紀是多小或多大)。也就是說,或許你我都不具備所謂文青外在的特質(如衣著;畢竟這是講求個人化的世代),當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去我們熱愛的書店、觀賞藝文展覽、看些微電影,或是關心一些像是最近熱門的核能安全與石虎保育等社會議題,其實你我都已經進入文青的生活領域;即便在年紀上不是青年,但至少有顆熱誠與赤子之心,不刻意做作的投入自己喜愛的興趣,甚至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我認為這就是最佳的文青生活態度表現了!
台灣各世代的文青生活特徵
電影
談到電影就不能不提到2008年的「海角七號」,它成功喚醒了國人對國片的記憶與需求,而後也讓萎靡的國片市場開始興盛起來。回顧不長的40多年的台灣電影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台灣社會的歷史縮影,每一個年代都有
著代表的電影刻劃當時的生活,也讓我們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回顧了整個台灣的發展。
台灣60年代時「健康寫實」類型電影興起,那時最著名的電影非1963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莫屬(由凌波與樂蒂主演)!而進入70年代時可能因為艱困時期已過去,安康的生活讓人們開始注重生活娛樂與兩性感情世界上;因此不但愛情文藝片開始興起,就連文學小說也開始盛行。而在60年代後期市場開始注入兩股主力,除了刀光劍影的武俠電影外,另一類就是以瓊瑤小說改編為主流的文藝愛情片。而瓊瑤自1963年開始創作發行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這部電影先後兩度被搬上銀幕,甚至還發崛了這個類型裡最亮的明星─林青霞與秦漢!當然之後捧紅的男女明星更是不計其數。70年代較著名的電影如1972年的精武門以及1977年的我是一片雲(電影主題曲由鳳飛飛所唱)。
80~90年代,台灣國片開始蓬勃發展;80年代後開始興起「台灣新電影」,此時電影內容注重於生活感、情節十分低調。著名的電影如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1986)、悲情城市(1989),以及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198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而90年代的「後新電影」風格,在電影創作思想裡,漸漸的重新鋪成台灣早期到近期的電影之路;知名代表作品如李安導演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蔡明亮導演的青少年哪吒,王家衛導演的阿飛正傳、重慶森林,以及侯孝賢的海上花。80~90年代出名的男女主角包含了張艾嘉、張曼玉、梅艷芳、周潤發、梁朝偉,成龍⋯等等。
當代的電影首先受於政府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對外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讓國片開始不景氣。因為環境過於險峻,因此國片類型日趨多元化,國片導演們越來越懂得如何在有限預算的市場操作中,保持自我的創作概念,又不失市場。此時較著名的代表作品如蔡明亮導演的天邊一朵雲、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李安導演的斷背山與色戒、魏得聖的海角七號,以及鄭芬芬的聽說;捧紅了許多新星。而近代除了這些主流的電影之外,也相當流行著微電影或較小眾市場的法國或其他國家小片,可以到誠品或光點電影院觀賞,並成為當代文青最愛選擇的娛樂方式之一。
音樂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台灣是世界華語音樂發展的重鎮與指標;因為台灣的流行文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華人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從最初民歌清新的曲風到重節奏的搖滾,從羅大佑到周杰倫,曲風的演變和新興創作者的加入,都是台灣樂壇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60年代的台灣樂壇,音樂的創作遠遠比不上樂壇的蓬勃發展,甚為可惜。而在歐美音樂的影響下,雖出現了一群填補此空白的創新詞曲創作者,但是翻唱歌曲的風氣卻依然非常盛行,甚至即便到90年代都相當流行翻唱,捧紅許多知名藝人。
台灣歌壇進入70年代後,許多青年創作人拿起筆來寫自己的歌,甚至抱起吉他唱起自己的歌,他們創作在西餐廳、校園演唱,並出版歌曲。其創作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應(特別是青年)。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1981年,而大家把這個時代稱為「民歌運動」時代。那時校園民歌相當知名的唱片與歌手有:橄欖樹/齊豫、龍的傳人/李建復、出塞曲/蔡琴、獻給父親/王夢麟、小雨來得正是時候/鄭怡⋯等等。
到了80年代的1982年,羅大佑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被評價為在台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在1987年後,樂壇上此時快速竄起像是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王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趙傳/「我是一隻小小鳥」、伍思凱/「愛要怎麼說」、陳昇/「擁擠的樂團」、鄭智化/「老么的故事」等一大批優秀歌手,而台灣樂壇也開始進入流行音樂的全盛時期。
90年代中,受到音樂產業全球化的影響,跨國唱片公司吹起併購風,台灣本土的大型唱片公司僅剩滾石一家!而創作音樂也進入樂團世代與獨立音樂的發展新階段,90年代後期,地上樂團的浮上檯面(如糯米團、亂彈),也為台灣樂壇帶來了新的動力。在90年代,香港歌手也到台灣來發行國語、粵語專輯;當時港台爆紅的歌手例如有張學友、王菲、林憶蓮與郭富城⋯等。
而當代的台灣樂壇,則是出現了許多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優秀歌手;無論來自何方,相當優秀的歌手男生代表例如有周杰倫,由他發起的中國風,並融合R & B、英式搖滾、饒舌的多變曲風,在樂壇佔有一席之地。女生代表例如有蔡依林,其勤奮向上的故事至今仍令樂迷們津津樂道。此外獨立創作歌手或樂團部分像是陳綺貞、盧廣仲、蘇打綠,乃至由節目培養出來的星光幫歌手,至今都是文青們最愛的歌手或朗朗上口的歌曲。
閱讀
回顧60~80年代,多數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面對面的接觸之外,無非就是書信的往來,以及有線電話的方式。曾幾何時,E-mail開始取代了實體的書信,就連逢年過節的賀卡,也被電子賀卡給取代;除了傳遞的速度提升之外,郵票的費用也都省下了。可是,我還是喜歡那種人文的書信方式,以及寄信與收信的樂趣。
店跑是許多5~6年級生共同的回憶,無論是漫畫書或者散文小者借回家去閱讀,都是種相當愉悅的享受。畢竟在學生時期消,而且那時書局也不算多,因此租書或跑圖書館是很風行的事藝愛情或金庸武打小說也是學生們最愛的書籍類型之一,上課翻閱的情節絕對時常上演;但隨著電子科技與網路的發達,網說與電子書開始發展起來,閱讀的方式不再侷限於紙張的形式,一開始轉成電腦可閱讀網路小說的方式,而後隨著電子閱覽器與平板電腦的普及,讓大家都能隨時隨地的閱讀自己喜歡的電子刊物。
隨著2007年第一代蘋果的iPhone智慧型手機上市,開始顛覆或震撼了手機、MP3播放器甚至小筆電的市場,隨手掌握網際網路世界資訊,成為上班族與學生必備的知識利器,當然也是那時文青最愛的手機產品之一。而主編我也是從第一代就開始使用到現在的iPhone 5s,來作為資料查詢、隨手拍照、E-Mail往返與電話聯繫的貼身工具呢!而Samsung的Note2智慧型手機,則是開啟了大尺寸螢幕與手寫便利的風潮,成為大學生最愛的手機之一。
科技與生活
過去類比時代的產物轉換成數位化的趨勢已無法逆轉,畢竟科技產品可以快速且有效的解決你我生活上的各種
需求;例如數位相機、照片印表機、筆記型與平板電腦,以及剛剛提到的手機等等產品。60年代至今文青所接觸的藝文空間或許不盡相同,但本底的元素是相通的;除了稍早提到的電影與音樂之外,郊外踏青與旅遊也是文青喜愛的生活元素之一。交通工具或許有些許演進,但是腳踏車這復古的交通工具還是文青們的最愛。也因此具備高階拍照或錄影甚至防水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開始引起市場需求,甚至連可隨身播放音樂的藍牙喇叭也開始訴求防潑水的性能。
各年代文青所使用代表配備介紹
如何善用工具來記錄或表達圖片與文字,利用時間練習這些工具,早已成文許多文青們的課題。例如照相用的各類型相機,除了得先學會拍照取景的技巧之外,甚至還得學會後製修圖,以及熟悉相機操作的基本課題。目前主流的相機是類單眼與單眼相機,而過去興盛的消費型相機可說是已經默默地被智慧型手機給取代了。文青們多少喜歡復古懷舊的產品,因此同樣也能夠拍出高畫質與好作品的傳統底片機,便成為文青們酷愛的產品之一;但由於需要手動調整光圈與快門的底片機使用上較為麻煩,若非長時間練習使用恐無法拍出好的作品,因此並未廣泛的被文青所使用。反倒是LOMO相機因為其造型特殊,拍出來的照片又極具風格,加上LOMO相機價格又不昂貴,因此成為文青的最愛。而繪畫需要點天份加上勤奮的練習,才能繪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紙筆的方式
是多數文青們最愛使用的繪畫方式,不過近年來手寫板開始盛行,因為具備環保的特性,又能繪畫出筆觸的粗細,加上使用上十分便利,因此也成為文青們互相推薦的產品之一。
手寫風潮
誠如剛剛所述;在大尺寸手寫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各類型的手寫板絕對是許多從事設計類,或者大學生們的最愛產品。而在產品類型的部分例如有能夠連接電腦的手寫板,主要訴求對象為從事創意設計的人士,直接透過手寫板將手繪的資訊輸入至電腦影像處理軟體上;而這方面的品牌佼佼者如臺灣和冠(Wacom)。另外可以隨時隨地取來使用的手寫塗鴉板,比較高級的還具備LED背光設計,以及不但可以隨時清除掉螢幕的功能,更具備壓力感測設計,輕鬆達到手寫筆觸上線條粗細的能力。由於價格平實,加上又極為環保不浪費紙
材,因此成為許多文青或是小朋友們的最愛!而這部分較受歡迎的品牌如Boogie Board。
底片機
還記得我第一次用的相機,就是過去相當夯的Nikon FM2單眼相機,那時擁有一台單眼相機是多數大學生的夢,而花點時間打工其實就可以圓這個夢;殊不知後續的底片購買與沖印費用也是驚人,甚至再添購高階鏡頭與閃光燈,以及玲瑯滿目的濾鏡更為花錢(那時要做特殊效果都是用濾鏡來完成,畢竟開始還沒有消費性的影像處理軟體這玩意); 不過其實只要能量力而為,拍出美美的作品並不一定要憑藉其他器具(閃燈與腳架還是必備啦,不然光源不足的時候連拍攝都成問題)。學生時期因為我加入攝影社團,因此學會不少專業知識與技巧,而沖洗底片也都要自己來,頗有樂趣!
黑膠唱片
在CD唱片甚至卡帶(Type)之前,黑膠唱片曾經是許多3~5年級生過去聆聽音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實黑膠唱片因為採用沒有失真的類比方式記載音樂訊號,比CD或是MP3還要更能夠還原錄音專輯的音質。不過礙於唱盤上的唱針需要與唱片內的軌道磨擦才能發出音訊(類比震動發生訊號),因此就會有黑膠唱片越播放品質越差的問題產生,加上維護不易(要防止黑膠唱片進灰塵、唱針也需要經常清潔,防潮也是一大課題),也因此之後才會被
播放與保管都方便的CD光碟給取代(還能更輕易複製)。
不過目前除了發燒音響迷還在使用黑膠唱盤來播放黑膠唱片聆聽音樂外(主要是聆聽古典音樂居多),許多文青們也是對於這個復古產品感到有興趣甚至購買使用。不過文青們所偏愛的音樂恐不是古典音樂,而是80~90年代的歐美流行歌曲,或是獨立創作歌手或樂團們所推出的黑膠唱片作品(如陳綺貞、陳昇、李宗盛、伍佰、五月天、交工樂隊、王若琳,雷光夏⋯等)。而有些精緻的唱片宛如藝術品,因此就算不拿來播放音樂,純粹欣賞唱片封面與歌詞本也是一種視覺饗宴,也算是一種收藏上的樂趣。
在市場推動的部分;2007年誠品書局於敦南店B2藝文空間舉辦了第一屆「黑膠文藝復興運動」,結合台灣黑膠唱片與硬體唱盤廠商,並與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合作,成功了推廣年輕一代聆聽黑膠與欣賞唱片設計的風潮;
爾後年年舉辦,並以「黑膠市集」為號召,引進最新及復刻經典盤並挖掘難得一見的華語、西洋、爵士、古典珍稀盤等,據廠商所公佈的資料顯示,至今總計售出25萬張以上的黑膠唱片!而黑膠唱片最大的市場不在新片,而是70~80年代為主的二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