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成大分享,一個學弟在會後私下說,他一直都很想出國去看看,去旅行、去當交換學生都好,可是他有一個擔憂,他問:「那,怎麼說服爸媽讓你出國呢?」對阿,如果是大一的我,想到要長期出國,一定最先會想到這個問題的阿!
我們常常看到西方青少年,剛滿十八歲,動不動就背包一背,去環遊世界,我遇過從歐洲開始搭火車沿著西伯利亞鐵路一路到從俄羅斯玩到中國的、從南亞公路旅行一路到東南亞的、花了兩年時間環遊世界的十九歲英國女孩,從南美洲沙發衝浪到亞洲... ...
對於要出國念書、交換的,好似也都是很帥氣的拍拍屁股就走人,沒有太多的家庭抗爭和衝突,父母親好像也就放牛吃草,隨他們去了。但是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對於子女要出遠門,心裡一定都是不捨與擔憂,只是西方的父母視子女為獨立個體,所以多半會尊重子女的意願,扮演支持的角色,而華人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所以在不捨與擔憂下,會多了一份介入,扮演控制者的角色。
我常常跟朋友說:「大家總說父母要放手,但其實現在子女也要學著放手,要放下父母,真正應該要照顧的是父母的感受,而不是父母親的意見。」
以我自己為例:很多父母都會希望孩子去考公務員,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我媽當然也不例外,在我還沒上國中志向未明以前,她開口閉口就說:「這麼會念書,以後當老師好了!」不是因為看到我有適合當老師的潛質,只是因為老師是個穩定的工作。但我從小就反骨,越叫我做的事我就越不要,打從心裡的跟自己說:「無論怎樣都不要當老師。」,自然也就沒往那條路走,殊不知在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很適合當老師,也總是能夠在教學中獲得樂趣和很大的成就感
。高中快畢業,台灣流浪教師的問題越來越多,我還跟我媽說:「妳看,老師也不是鐵飯碗阿!」她從那時候才放棄說服我去當老師。而我也因為搭上「科技業熱潮」念了工學院,我媽可能以為念工學院以後出來可以去科技公司上班,隨隨便便年薪破百萬,也就沒嘮叨要我做什麼了,但是中間幾度讓我很不爽的是,看到別人忙著考技師證照、什麼檢定的,她也三不五時提要我去考個「她也說不出名字來」的證照!一樣,越叫我考我就越不去考,到現在,我仍是一張證照都沒有。畢業後,本以為前途一片光明了,回國後,也去科技公司上了幾個月的班,可是實在是受不了,只好辭職另尋出路
(草莓族無誤 哈哈) ,這時候魔鬼般的媽媽的聲音又出來了,每次回家和講電話都會有「你要不要去考公務員阿」、「你怎麼不去考公務員阿?」,或是「誰誰誰考上公務員了」這種讓人家聽了就"歸霸度火"的明示暗示。我心裡總是吶喊「所以老娘恁祖母辭職是為了考公務員喔!」
以我母親這麼一個典型的台灣堅忍不拔憂心忡忡的母親當成範例實在是太經典不過了!
如果我真的聽我媽的話,我現在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真的是很難想像!可是你看的出來,在這些「給妳參考」的意見後面,是怎樣的情緒嗎?要你去當老師、要你去考證照、要你去考公務員,其實都只是表象,隱藏在這些意見下面的,只是「擔心」。
很多人都會去跟這些表象的意見正面衝突,不只跟家人衝突,也跟自己的內心衝突,把表象的意見,當成父母親對你的期待。但是事實上我們應該要照顧的,是這些意見背後的「擔心」─對於匱乏的擔心。
看透了這層表象之後,你是不是比較可以放下父母,也放下自己了?因為你的責任不再是去把他們的意見背到自己身上,而是要活得滿盈、活得不虞匱乏,這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回到學弟問我的問題,要怎麼跟爸媽說我想出國呢?如果你是屬於先斬後奏型,什麼事都做了再說的人,那以下建議可以略過,不過如果你想要獲得支持,也不想要有衝突的話,那我的方法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有三個:
一、提前告知
要提早多久告知呢?至少一年吧!我當初念研究所的時候就打算碩士論文寫完要出國交換一年,因此在碩一的時候就跟家裡提了這個想法。如果你自己規劃是大三要出國交換,那最好大一就跟父母親表達自己想要出國的意願。第一次只是告知對方你有這個意願,不管他們支持還是反對,你都只是向他們透漏你想出國的想法。其實最好對自己有一個心理建設:「第一次一定會被打槍」(直接的或委婉的),但是不要把第一次的拒絕當成是永遠的拒絕。
你可能會遇到的拒絕會是
「不行,幹嘛浪費那一年出國!」
「那你回來要延畢嗎?」
「可是家裡沒有這筆經費。」
先有心理準備,這是正常的,提前告知不是為了要獲得認同,提前告知只是先讓你們知道我有這個想法。不只是要出國交換,畢業了以後要出去打工度假、要去念書、要去環遊世界也一樣適用阿!
二、態度要堅定
在你第一次告知後,父母會得知你有出國的意願,雖然表面上可能拒絕了你 (直接地或委婉地),但是他們可能會三不五時來旁敲側擊,看看你現在怎麼想,把握住這些旁敲側擊的機會,每一次都讓他們知道,你是真的想要出國!如果他們沒有來旁敲側擊,你也要找機會,每個月找個時間跟他 們說你想出國的意願。讓他們知道你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真的想要去做的。
三、做好準備─為自己也為父母。
其實不管到哪裡,你都可以看到國際學生依照語言和地區自己形成一個一個小圈圈,很多人到了國外之後,也都是和自己國家的人在一起。而我之所以能夠打入國際學生圈,也認識不少當地朋友,我自己覺得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出國前,就經常參與國際學生事務,認識了很多外國朋友,所以比較知道要怎麼跟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相處喔! 所以如果你也有出國的打算的話,在學時期不妨多認識外國朋友,訓練自己和外國人相處的能力。
而父母親可能會擔心你語言能力與適應環境的問題,因此我那時候為了讓我媽知道我可以和外國人溝通,也能夠交到朋友,更為了讓她消除對外國人的恐懼,三不五時就會把外國朋友帶回家,讓她多認識不同國家的人,讓她知道其實外國人跟台灣人都一樣,沒有那麼可怕。到後來,我媽即使不會講英文,也可以跟我的外國朋友溝通自如,有些還都變成很好的朋友呢!也因為幫我媽做了這樣的訓練,她後來才比較放心的放手讓我出國。
請問一下,一個不會講英文,一個不會講中文,她們到底再聊什麼?XD |
在生活能力方面,西方的父母跟東方的父母都會擔心,但是西方的父母很早就意識到孩子有一天會獨立,所以從小就很注重生活技能的訓練,我的歐洲朋友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會自己料理三餐,他們認為十八歲就是一個成人,一定要獨立,很多人都會在高中畢業後搬出去,和朋友合租一個公寓,自己打理家裡,甚至是學校宿舍裡也一定都會有廚房。煮飯只是其中一例,歐洲學生的其他生活技能明顯的都比亞洲學生成熟很多。反觀華人父母在處理擔心的情緒時,採取的是保護主義,把小孩的一切都幫忙打理好。這些父母鳥,不是教小鳥怎麼飛,而是用自己大大的翅膀盡可能的把小鳥包住,不敢教牠們飛行,害怕他們學會飛之後會受傷,或是更深層的─學會飛之後,就不回來了?
在生活技能這方面,西方了小孩好像是學會怎麼飛之後,才飛出去的,但我看東方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出去了之後,才學會怎麼飛的!(很多人都說出國之後,才學會煮飯的不是嗎?)
如果父母沒有從小就幫我們做好獨立飛行的準備,那,我們就要自己學。媽媽如果在煮飯的時候,你可以湊過去幫忙切菜阿,問東問西的,要媽媽教你,甚至也可以由你來負責全家人的晚餐,讓家人都知道你出去可以照顧自己。(煮飯只是其中一例,像開車、打掃、上街購物比價、財務管理... ...都在此列)
至於經費的部分,因為我自己家裡沒有讓小孩出國的預算,所以我當初就打定了「如果沒有獎學金就不出國」,因此也是盡全力的申請獎學金,不僅是校內的,校外的有任何的獎學金我也都不放過。到後來,我在布拉格整整一年,扣掉獎學金,總共也才花了十四萬台幣 (含機票、學費、食宿、交通、旅遊...全包!)
,能夠花費這麼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捷克在歐洲算是消費比較便宜的國家,另一方面我的旅行很多都是去拜訪我在台灣認識的外國朋友,在他們的熱情款待下,省下了不少費用。(這是因為我在台灣也很照顧他們、我們感情很好的關係阿!)
家裡除了擔心「花費」還有「你能不能照顧自己」的問題之外,還會擔心你出去這麼久,我們都見不到你怎麼辦?所以我在要出國之前半年,每次放假回家都會教我媽用電腦,這絕對是史上最艱難的任務之一!
而我出國前就把家裡電腦都設定好,讓電腦一開機就自動連線,自動開啟skype、開啟網頁,把帳密都輸入好,讓我媽登入不用在輸入帳密 (她老花看不太清楚)。
不過教長輩用電腦常常都會教得很火大很沒耐性,你會有以下對話:
「妳就回到桌面阿!」 「桌面? 什麼桌面? 回到?」
「把視窗關掉」「視窗? 關掉?」
在國外用skype傳照片給她看:「妳就下載之後再打開就好了啊!」
「下載?打開?」
還有一次,要教她打表情符號,例如 : + ) 就是笑臉 :)、: + ( 就是哭喪著臉 :(,然後我最後我教完她 : + P 就是俏皮的吐舌頭,跟她說:「來,妳做一次」,她居然把臉轉向我,對我俏皮的吐了一下舌頭,還一臉無辜的跟我說:「是這樣嗎?」 真的是當下很想把她踹飛~~~~~ 誰想看妳吐舌頭阿!
不過我媽真的很厲害,在我出國前完全~~~~不會用電腦,連開機關機都不會!! 而且以前很怕她會把電腦用壞,我還會恐嚇她說:「妳不要亂用喔,電腦會爆炸!!!!!!!!」(超壞的我) 現在她已經可以skype、FB會PO文、上傳照片、分享文章、按讚、連高難度的線上換匯都會了!!
事實證明「老木」還是可以雕的!
把自己做好準備 (國外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語言、財務... ...) ,同時也讓父母親看到你的準備,並且幫他們建立好心態,照顧好他們擔心的情緒,等到時間到了,他們也會帶著祝福看你在天空展翅飛翔的。
話說,我媽最近的新台詞是「你有沒有時間交男朋友阿?」、「妳那個國小同學誰誰誰結婚了捏。」、「我在妳這個年紀小孩都兩個了耶。」、「還是要結婚生小孩啦,老了才有伴」 所有我FB上常來按讚留言的那些她沒見過的男士,都是她潛在的女婿對象:「那個FB誰誰誰,是誰啊?怎麼認識的,阿在做什麼?」
大家留言小心一點... XD
阿娘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