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中心/王溫鈴報導
《台灣省戒嚴令》宣佈的背景是在國共內戰,時任中華民國政府戰況不利,1948年(民國37年)12月,蔣介石與大約200萬軍民撤退到台灣,國共就此展開長期對峙。而隔年5月20日,台灣省全境宣布戒嚴。在《何日君再來》因為「君」與「軍」同音,而被認為是期待「共匪」到來因此視為是禁歌、《熱情的沙漠》曲中的「啊」聽起來太淫穢帶有性暗示、寫作文要用「消滅萬惡共匪,拯救大陸同胞」當結尾、禁止組黨辦媒體的「戒嚴」時代至今已過了34年。

由蔣介石在1949年5月19日下令的戒嚴令,直到1987年7月14日,在蔣經國在總統任內宣布,台灣地區自7月15日0時起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並同時實施「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這是世界上由1個政權所實施的最長時間戒嚴。
戒嚴令讓政府得以對台灣實施戰爭緊急狀態時的軍事控管,人民自由及基本人權,包括集會、言論、出版、旅行等權利受到限縮,社會上實施「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意識形態教育。而對於可能與「匪諜」相關之事,則採取高壓手段監視及審判。但戒嚴時期有不少知識分子因言獲罪、社會上也常傳出無故失蹤貨冤獄等情況,所謂「白色恐怖時期」就是在戒嚴的背景下產生。

解除戒嚴後台灣社會陸續改變,例如: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由國防部移交內政部警政署及行政院新聞局負責;自1988年1月1日起,開放報禁;而立法院也三讀通過《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人民可依法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及從事政治活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