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舊時有一條「墳墓街」
.現今位置:上環普仁街
在香港開埠初期,西上環一帶擠滿了因太平天國之亂,從內地逃亡到香港的難民。由於當時的港英殖民政府還沒制定殯葬政策,華人在進行喪禮後,沒有一個明確的地方可進行殮葬,便把先人埋葬在山坡下。1856年在《德臣西報》中就曾有刊登讀者投稿,說每日都會有30個人因為當時的鼠疫而離世,加上當年沒有固定的殮葬地方,所以只能挖一個深不及兩米的洞,把遺體草草的埋葬在山坡下。加上屍體沒有蓋上棺木就直接埋葬,每當大雨過後,腐爛的屍體便會被沖出馬路,於是山坡下的街道就被稱為墳墓街,直到1869年才正式命名為普仁街。
時間來到1970年,首間華人醫院於普仁街落成,也就是東華醫院,醫院成為了當時遺體的「代理人」,經常要處理很多無人認領的遺體。最後,醫院向殖民政府申請批地,才建立起屬於華人的義莊,然後再把骸骨都搬到義莊去。從此墳墓街再沒墳墓,時至今日除了東華醫院仍在之外,附近都變成了休憩區,當時滿街的棺材店,現在都變成藝廊、高級餐廳、咖啡店及酒吧,陰森的氣氛早已不再,不過恐怖的傳聞依然不斷地流傳。
灣仔舊時有一條「囍帖街」
.現今位置:灣仔利東街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這裡便聚集了大量印刷廠店,還逐漸形成了印刷品製作集中地。囍帖街一開始除了印製一些普通的印刷品外,還有製作一些信封信紙和名片,直到七十年代開始才提供各式各樣的囍帖、利是封及揮春等印刷服務,接著到八十年代才成為廣為人知的囍帖街。也就是說,香港當時每一對即將舉行婚禮的新人,都會專程前往囍帖街選購囍帖印品。
而且這裡的印刷店都有一共同特式,就是他們都是開在唐樓之中,以前舖後廠的方式經營,對於採購印刷品的客人來說,這是最佳、一站式印刷服務集中地。直到2005年,該地段被特區政府收回業權,印刷廠店才在利東街迅速絕跡,原有的唐樓建築被拆卸重建,之後蓋好的建物,是與原本印刷業完全沒有關係的高尚住宅區。
忘掉愛過的他 當初的喜帖金箔印著那位他
裱起婚紗照那道牆及一切美麗舊年華 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過的家 小餐枱沙發雪櫃及兩份紅茶
溫馨的光境不過借出到期拿回嗎
等不到下一代 是嗎 ──《囍帖街》歌詞
在2008年,有位香港作曲人以囍帖街重建作為主題,推出了一首歌曲名為《囍帖街》。此曲表面上看似是一首情歌,但其實歌詞想要表達的卻是「對囍帖街被清拆而感到無比惋惜」,亦暗喻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環境變化,藉此吸引社會眾人關注起此街重建之事。
一個行業的淘汰「報稅街」
.位置:九龍油麻地玉器街內
位於原來的百年油麻地玉器市場內,有一條街最繁華之時有高達40檔以上的書信攤。舊時我們稱他們為「寫信佬」,由於當年沒有電郵沒有手機,人們要與國外或家鄉親朋好友聯絡都只能依靠寫信。雖然當時可以撥打長途電話,但費用實在太昂貴,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寫信。不過,舊時香港人普遍的教育水平都不高,不像現今社會每個人都能讀書、識字,所以很多時候寫信這種事,就要找專業的寫信佬幫忙了。
一般的寫信佬基本上要懂多種語言,中、英、日、法等等,所以要寫信給外國人絕對難不到他們。據悉,以往曾經有很多高官達人都特意前來找他們幫忙寫信或者是報稅。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都不再寫信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方式來聯絡。如今,書信攤的聚集地──油麻地甘肅街玉器市場早已清拆,玉器檔販和書信檔販們都搬進了新建好的市場大樓內,書信檔販們都上了年紀,閒時沒事也寧願在市場內開店,即使沒有客人,但在市場內見見老街坊舊客人聊聊天問候一下,就成為了他們的日常。這個存在了超過一世紀的寫信佬職業,在香港亦漸漸成為絕響。
被受關注的「寫信佬」的現況
這個古老行業縱使免不了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卻也避不開決策者無情的對待。即使搬進了新市場能繼續營業,但新的問題在重新營業的第一天便出現!原來在舊市場的每位「寫信佬」都各自擁有小小的一個固定檔口,可以作為一個小小的辦公室,而且至少有牆壁可以使用,空間亦足夠放一張小小的桌子,連人帶椅在其攤檔內作業。但是搬到新市場後,檔口竟只剩下一張小桌子的空間,既不能在牆上貼張小小的A4紙作招牌,範圍更是小得可憐。在放了桌子人都坐不下人的空間裡,「寫信佬」因工作經常會牽涉很多隱私上的問題,現在連想要放一個間隔板隔開都容不下,難怪人們都說:「這就是政府對古老行業的趕盡殺絕……」在這個大型的市場內,難道連分割一點正常空間給經營者也做不到?看著待在這狹小空間內作業的老人家們,不依靠政府養活,堅持只靠自己的一雙手努力生存,此時此刻,理應新鮮熱鬧的新市場,來到「寫信佬」這個「牆邊」,突然感到份外唏噓、無奈。
本文摘自PCuSER電腦人文化《香港百年:住公屋、飲杯茶、賭馬仔,尋訪在地舊情懷,重溫久違人情味》
【更多資訊請上《創意市集》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