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進口泥炭價格高漲,農委會台中農改場,靈機一動,將廢菇包、羽毛,加上微生物的幫忙,研發本土介質,不但可以用來種花草、蔬菜播種,更節省40%的生產成本。
香甜的火龍果、白菜,還有繽紛盆栽,居然是廢棄菇包和羽毛種出來的。算一算,台灣每年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源,農委會台中農改場,想要利用微生物的幫忙,讓廢棄物,變身本土介質。
台中農改場場長李紅曦表示,「我們進口泥炭苔,每年進口25萬立方公尺,市值大概有5億元,我們想到如果可以讓,運用一些功能性微生物,現在的廢菇包羽毛,進一步去化升值,開發本土介質的話,這樣就可以減少對進口泥炭的依賴。」
羽毛經過羽毛分解菌,再結合廢菇包,變成緩效供肥的介質。廢菇包也能透過木黴菌,變成蔬菜播種、草花專用的介質,仔細看,用羽毛生物堆肥種出來的白菜,也比一般泥炭長的更高、更大,還能節省成本。
台中農改場場長李紅曦說明,「像進口的泥炭苔一公升是4.3元,但是我們廢棄菇包很便宜,一公升只要0.6元,經過一比一的混搭加上混拌成本,我們一公升大概2.6元,這樣就可以能節省40%的成本。」
廢棄羽毛、菇包,經過努力研發,讓農業副產品,循環再利用。
(民視新聞/林嘉玫、李建緯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