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迄今已經超過半個多月,理論上330的遊行應該是一個分界點,因為再延長下去,除非能夠創造新的話題(衝突點),或是有更大的號召能量,否則就會出現三大危機:
一、 新聞鈍化:有句話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美女看久了也會膩,學運新聞由於缺乏新議題、新爆點,目前在媒體的關注度已經逐漸下降,在臉書上也不會再被洗版了,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厭惡這個話題的新聞,所以收視率的下降,媒體的熱衷度(包括表態支持的媒體)都已逐漸在退燒,學運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二、 內部矛盾:學運組織期初是一群有理念的人,在無約束的情況之下自動匯集的一群人,他們的特性是都有自主的理念,就像是梁山泊108條好漢一樣,但是運動要持續走下去,並且發揮力量,就必須有領導者、有決策者,大家才能統一行動、發揮力量,但是一旦有領導者,就有被領導者,於是就有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這種階級矛盾就會隨著時間延長,衝突與不信任就會越來越深,這個問題在過去六四天安門學運也有過,太陽花運動也不例外,現在出現的帆神區與賤民區的對立就是內部矛盾的開始,所以行動宗旨如果意見分歧,學運派系就會出現。
三、 耐力與體力:學運要能持久,取決於社會對其的認同度的高低,單一議題或特定族群的訴求是很難支撐長期的學運,以台灣目前的現況而言,屬於立場對立大於議題討論,因此服貿議題大家支持學生表達意見,但不見得認同學生提的理念,甚至持反對立場的沉默多數力量龐大,所以社會資源究竟有沒有辦法長期供輸學生運動是一個問題。另外,學生本身的耐力體力、課業的負擔、家長的意見(多數支持孩子參與了解,不見得支持長期抗爭)都會影響學運是否能夠再走下去的關鍵因素之一。
太陽花學運與六四學運、茉莉花運動,以及最近烏克蘭的群眾運動,相比相差很多,後者在學生點燃怒火後,後續的社運團體接棒,到社會群眾的大量投入,才形成一種龐大的行動,可是太陽花學運並沒有鼓動出更多的社會群眾投入,縱使330有50萬人那都只是一次性的聚集,無法長期蓄積能量,更何況反對學運的聲浪也不容小看,所以太陽花無法對執政黨創造出真正的壓力。
有句諺語說,上台靠功力、下台靠智慧。如何退場?的確是學運世代更需要思考的課題。
【本文出處:大想法6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大想法雜誌粉絲團》粉絲團
www.facebook.com/bigthink888。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