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Cheers雜誌165期
作者/洪懿妍
圖片/聯合知識庫提供
5月中,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一句「要把月薪只給22K的公司買下來,把薪資調高」,引發熱烈討論。但就在隔日,鴻海集團子公司群創光電內一位暱名「梁小花」的員工卻上網爆料,自己的底薪就是只有22K,立刻給郭台銘「打臉」。
「梁小花事件」後來有了出乎意料之外的發展。郭台銘不但緊急召開記者會,澄清「沒有梁小花這個人」,還要員工把薪資條寄給他,「一定會幫忙加薪。」本來預期事件就此落幕,不料「梁小花」竟然被找出來了,她不但寫信、錄音向郭台銘道歉,群創光電董事長段行建還再度召開記者會,「保證不會對梁小花秋後算帳。」
為什麼一位高職畢業的基層技術員,只因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能讓公司最高層接連召開記者會澄清,一點都不敢大意?因為她的「打臉文」不僅讓老闆臉上無光,更讓企業聲譽受到影響,CEO們不得不跳出來為自己辯駁、解釋。
試圖掩蓋,只會擴大事端
曾幾何時,「打臉」變成流行的網路用語。當公開說過的話、發表過的文章,被人發現與事實有出入,並在網路上爆料時,當事人就等於被「打臉」了。頓時,不管對個人或企業,立刻就成為一個需要危機管理的課題。
如何因應?首要之務,當然是馬上查證:打臉文是否屬實?過往的貼文、言論是否真與事實不合?有沒有被誤解之處?自己的立場是否前後不一,以致於自我矛盾,進而被打臉?
如果的確說錯話,做錯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趕快回應,不要硬拗。最不可取的做法是試圖掩蓋或隱瞞,因為那往往會引發更多打臉文出現,讓事態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在台灣代理Facebook廣告業務的聖洋科技(cacaFly)執行長邱繼弘分析,有些個人或企業在處理不利的網路言論時,要不刪除網友留言,要不直接關掉Facebook,就是不願就問題做出回應,「那是最差的做法。」
「打臉文」確對企業獲利有損
美國網路聲譽管理顧問公司Big Blue Robot總裁索倫森(Don Sorensen)今年3月接受《富比士》雜誌(Forbes)網路版專訪時指出,他曾針對一家深陷網路聲譽危機的企業做過調查,與這家公司相關的Google搜尋結果中,前10個就有7個是負面的。
索倫森在精算後推估,這些負面蒐尋結果,會讓這家公司每年損失200萬美元左右的收入,而該公司也證實了這個數字。
即時回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因此,索倫森建議企業,盡量透過用得上的新聞及社交平台,把正面訊息傳播出去。同時,也可以訴諸粉絲的力量,讓傳播效益極大化。另外,由於社群媒體的特色是「即時」,群眾期待的就是「立即」回應,愈早處理,後座力也愈低。
【延伸閱讀】
高薪4大迷思,你犯了哪一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