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慣稱的「西門紅樓」,在日本時代被稱作「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於1908年12月20日落成,進出者主要是日本人。
市場入口為每立面 8 公尺的八角形兩層樓洋樓建築,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又被稱作「八角堂」。空間的佈置,大抵八角堂一樓規畫了 8 間小鋪,主要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八角堂二樓則販售台灣土產、明信片及「內地」土產等,當時著名的「新高製菓」也曾在這裡開了一家「一六軒喫茶店」分店,供應茶點、咖啡和茶飲等。
不過市場裡的商品價格並沒有比一般市價便宜,甚至被戲稱為形同「百貨公司式」的公設市場,不過是集散了許多商品以供選擇而已,物價仍屬高檔。這是因為從大批發盤商至市場零售商層層剝削,以及許多人習慣討價還價,所以店家一般會故意把價格抬高,預留講價的空間。
「西門紅樓」(取自台北旅遊網官方網站)1945 年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來台,新起街市場隨日人撤離而結束魚菜買賣,繼而代之的是「新貴」上海人,從滬園京劇一路更迭為紅樓書場、劇場、戲院,成為新移民的娛樂中心,所以不賣菜後的西門市場反而因此獲得較完整的保留。
同時,戰後在西門紅樓周邊,新的美食店家也開始興起。隻身來台闖蕩的汕頭人吳元勝,起初在西門媽祖廟旁經營沙茶牛肉的熱炒攤,1951 年他在紅樓旁的巷子內開設一家「清香火鍋店」,由於口味獨特,掀起了全台吃沙茶火鍋的風氣。
後來他的兒子在峨眉街另外開了「元香沙茶火鍋」,到了下一代吳振豪承繼家業後,覓得信義路大安森林公園旁開店恢復「元香」老字號,並在忠孝東路另起爐灶,開設「老西門沙茶火鍋」。
後來隨著西門紅樓的修復與活化,附近也出現了許多美食餐廳,不過西門町這一帶在我來台北上大學、剛出社會時,是最繁華的地區,就我們那個年代,有幾家老字號還是令人回味無窮。
「清香火鍋店」的歷史(取自清香號沙茶醬官方網站)1980 年我從南部來台北,因為學校規定穿制服必須配戴領帶,打探一番後,知道去中華商場貨色最多也最便宜,乃動身前往,也在西門町遇見了「鴨肉扁」。
走進去也沒注意菜單,只發現原來賣的不是鴨肉而是鵝肉,遂食指大動,點來一碗麵、一盤肉,也確實好吃,算帳時雖然眼淚沒掉下來,但要買領帶的錢已經不夠,只好擇日再來。到今天鴨肉扁的價錢仍不便宜,但可怪也乎,死忠的顧客還是很多,品質也很穩定,沒有走精。
要說西門町的美食,「阿宗麵線」不可不提,1975 年由林明宗創立,和妻子在當時的萬國戲院附近擺攤,連張凳子都沒有,大家都得學日本人那樣站著吃,如今早就有了店面,一度還曾提供塑膠凳子,不知為什麼又撤走了,但仍然有許多觀光客甘願站在店門前吃得津津有味。
今台北市立文獻館的基地曾為中華新村,面向中華路一方,在鐘樓之下有許多賣外省菜的店,至今想起仍令人垂涎三尺。諸如「趙記山東饅頭」、「張記韭菜水煎包」、「真好吃饅頭包子店」、「中華餡餅粥」的「褡褳火燒」等,還有本來賣江浙砂鍋和上海「弄堂菜」而現已歇業的「三友飯店」,與隔鄰品項差不多的「開開看」。
尚有一家刀削貓耳朵,光看師傅用鐵片削麵,射入熱騰騰的大鍋裡,就覺得一定很好吃,只可惜如今不知去向矣!所幸那些美味店家大部分雖然遷出,但仍在附近有了自家的店面。
如果要列出一張我們四、五年級生心目中的西門町美食,那麼至少還得再加上「永富冰淇淋」、「成都楊桃冰」、「賽門鄧普拉甜不辣」和兩家「老天祿」。
還有很台的日本料理店「美觀園」、「大車輪火車壽司」、「黃記老牌燉肉飯」、「玉林雞腿大王」、「金園排骨」、反共義士曾德開的自助火鍋等。
另外還有「黔園川菜餐廳」和已經從西門町四散各地的漢中街「美味小館」的超大獅子頭等。想來我雖已年過花甲,但廉頗老矣,遇見這些老滋味,還是很能夠大吃特吃的。
西門町萬年商業大樓裡的「金園排骨」(魚夫攝)*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