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憂鬱竟然也是帕金森病前兆!一名60歲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等情況,因沒有明顯手抖、身體僵硬狀況,一直以為只是憂鬱症,沒想到後來才發現竟是罹患帕金森病;醫師指出,有5成的帕金森病患會出現憂鬱傾向,且多是在手抖等動作症狀出現的前1、2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可別輕易以免延誤就醫。
帕金森病好發於50至60歲,和痴呆症並列為中老年人兩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但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
台灣帕金森之父、醫師陸清松表示,罹患帕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在動作症狀前一兩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帕金森病併發,兩種憂鬱狀況都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症狀,以「憂鬱傾向」占比最高,因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而導致憂鬱。
陸清松指出,過去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左多巴為主的黃金治療用藥所產生的「藥效漸退」現象而設計,主要僅改善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但卻忽略「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目前已出現新一代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狀態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使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此用藥現已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提醒,透過平時的定期自我量測也可及早發現病症,有簡易的「帕金森病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若有疑似症狀也可有所警覺並至醫院諮詢與提早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