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3年前,正值壯年的陳先生,突然發生腦部出血性中風,開刀後雖保住寶貴的性命,但半邊無力的後遺症自此伴隨著他,風雨無阻的復健了一年,終於不用拐杖就能走路。
陳先生此時感覺復健遇到瓶頸,黃金期過後,進步雖有但比較少,前往安南醫院復健科嘗試了下肢機器人復健後,開心表示,原來有一些肌肉是應該要出力的,這種正確用力的感覺跟之前不太一樣,比較穩也比較不費力。
在機器人訓練過程中,林芳嫻醫師發現陳先生小腿脛前肌無力,腳踝無法上抬擺動,常常會被絆倒,故會同復健科治療師們製作了踝足支架。在支架的輔助下,配合機器人的科技輔助,進行步態訓練,每次雖然都練得大汗淋漓,但陳先生的笑容都很滿足,看到病人有如此進步,復健科的大家都很替他高興。
林芳嫻醫師說明,正確的方法,其實比較省力。如能找到大腦跟肌肉間正確的連結,人體自然會很聰明的選擇用此方式來運動走路,下肢機器人一方面提供一個穩固的支撐,減少跌倒風險,患者因而更能專心在動作控制的學習上。
另一方面,機器人在偵測人體動作後,反饋提供動力輔助,幫助本來孱弱的肌肉,帶動關節做出更大幅度的動作,患者因此會逐漸學習到正確的動作模式,因此下肢機器人,對比單純電療肌肉,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治療方式。
中風患者常見的異常步態,林芳嫻醫師指出,垂足、髖關節過度外旋、迴旋步都是肌力不足所產生的代償策略,但久了之後,常見患者習慣了而難以矯正,因此需要介入來打破不好的舊習慣,這種時候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站立,行走,甚至上下階梯,都可以用機器人輔助來訓練。
林芳嫻醫師表示,中風患者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對自己和身邊的人,很大的一步。步行的意義,不只是生活的方便,也是關於個人尊嚴,和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中風後的復健,是條漫長的路,希望藉由醫療和科技,讓這條路少一點崎嶇。每個病人如果都能前進一小步,對整個社會來講,加總起來就是一大步,對中風後復健或是下肢機器人有需求或是疑問,歡迎洽詢安南醫院復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