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事評論人 林柏生
馬前總統即將前往對岸展開行程,震驚國內外。媒體紛紛以「首位卸任元首赴對岸」來形容馬此趟訪問的歷史意義。然而,這種評價明顯是對歷史的誤讀和生疏。事實上,1949年兩岸分治後,首位投奔對岸的中華民國卸任元首,是李宗仁。而李宗仁當年前往北京的行為,對台海局勢、台灣的安定與安全,以及國際輿論觀瞻,都產生了極大衝擊。馬前總統這次訪問,必然有追求歷史定位的心態。但登陸後的馬英九,除了在中山陵行禮如儀之外,如何面對曾血灑疆場的國軍剿共先烈先賢,如何面對1950年代被中共當作「反革命」而鎮壓致死的千百萬中華民國擁護者,也非常值得關注。
李宗仁曾導致蔣中正三次下野
1949年初,鑒於在國共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困境,中華民國政府內部的反蔣勢力開始集結,形成強大的倒蔣聲勢,逼迫蔣中正離開權力中樞。蔣中正最終宣佈同意下野,保留國民黨總裁一職。總統職務由當時擔任副總統的李宗仁接任。這是蔣的第三次下野。
李宗仁,陸軍一級上將,廣西人,國民黨新桂系領袖。1925年至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李宗仁、白崇禧代表的新桂系,取得廣西統治權,並與廣東的國民黨勢力合併,共組國民政府。軍事上,傳統國民黨史觀認為國民革命軍源自黃埔,但此學說似以偏概全。國民革命軍正式成立時,黃埔子弟主要集中在第一軍,第二軍、第六軍則是湖南的湘軍;第三軍為雲南的滇軍;第四、第五軍為廣東派的粵軍;第七軍就是李宗仁、白崇禧領導的桂系軍隊。北伐戰場上,粵系的第四軍和李宗仁的第七軍因為作戰勇猛,被當時的輿論分別稱為「鐵軍」和「鋼軍」。
但李宗仁與蔣中正的關係一直不和。1927年4月,蔣中正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為了求得雙方統一,李宗仁、白崇禧聯合黃埔系的何應欽,逼迫蔣氏下野。導致蔣於1927年8月13日宣佈辭去國軍總司令一職,第一次下野雲遊。
北伐成功後,蔣中正欲削弱國軍中的非黃埔勢力,遂以軍事編遣名義裁軍。李宗仁的桂系帶頭反抗。李宗仁指責蔣氏軍事獨裁,成立「護黨救國軍」。雙方在1929年爆發蔣桂戰爭。桂系失敗。但蔣氏借裁軍削弱異己的做法,引起國民黨內各派系不滿。1930年,李宗仁聯合晉綏系的閻錫山、西北系的馮玉祥、廣東粵系的張發奎、四川系的劉文輝,與蔣氏在中原地區展開激烈大戰,史稱中原大戰。雙方難解難分時,東北系的張學良引兵入關、支持蔣氏,助蔣取得勝利。軍事上取勝的蔣中正,開始擴權。1931年2月,身為國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蔣中正,武力扣押了立法院長、粵系大佬胡漢民。此舉形同政變,李宗仁聯合各路反蔣人馬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並在同年九一八事變後,逼迫蔣第二次下野。此後,雙方妥協,國府主席由林森擔任,台北才會出現林森北路和林森雕像。到了1936年,蔣中正與廣東、廣西的關係再度惡化,李宗仁與廣東陳濟棠聯合,再度發起武裝討蔣,史稱兩廣事變。直到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雙方關係才宣告暫時和解。李宗仁抗戰時期擔任第五戰區司令,更因台兒莊大捷而聞名中外。
抗戰勝利後,李宗仁與蔣中正的鬥爭從武鬥變成文鬥。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時,蔣中正屬意之人是孫中山哲嗣孫科。但李宗仁獲得各路反蔣派支持參選副總統,被蔣中正視為攪局。副總統選舉非常激烈,經過三輪投票,因各候選人得票不過半,都未選出。最終在第四輪投票中,李宗仁以1438票擊敗孫科的1295票,當選行憲後的第一位副總統。
李宗仁投共 深刻影響台海局勢 但其晚年淒涼
1949年7月末,李宗仁以代總統之尊來到台灣,名為視導台省工作,並得到台灣省政府的熱烈歡迎。但李宗仁此行最大目的則是與蔣中正談判,希望蔣真正放權,不要再當幕後老版操控政局。雙方數度閉門會談,最終不歡而散。身為總統,李宗仁發現台灣處在蔣氏的嚴密控制之下,自己在台灣難有作為,更擔憂人身安全,遂以總統之尊,遠居海外,遙領公務。
李宗仁在海外期間,兩岸已經分治。他經常以總統之尊對蔣中正進行批評、指責。蔣中正忍無可忍,最終在1950年3月1日以復行視事的名義,奪回總統寶座;李宗仁由總統降為副總統。李宗仁認為蔣氏此舉違反憲法。李氏認為,蔣已辭去總統一職,何來復行視事一說?且李宗仁聲稱,總統職務非同小可,豈能說辭職就辭職,說復任就復任,如此一般,憲法尊嚴何在?李蔣雙方隔空罵戰持續。蔣沒有放過李宗仁。1952年監察院彈劾李宗仁;1954年,國民大會罷免李宗仁的副總統一職,陳誠接任副總統。
面對李蔣失和,中共方面看準時機,積極派人聯絡、拉攏李。中共對李承諾可「來去自由」。最終,李的言行日益傾向北京。1965年7月,李宗仁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等中共政要的熱烈歡迎。李宗仁在機場發表演說,指責美國利用台灣來反對統一大業,呼籲昔日的國民黨同志踴躍奔赴祖國、不要當美國人反共、反華的棋子,為實現統一而努力奮鬥。
1960年代的台灣處在風雨飄搖中。在亞洲地區,越南戰爭在如火如荼中進行,南越政權在北越胡志明的打擊下,岌岌可危。李宗仁曾有元首之尊,投奔北京,對台海局勢產生極大影響。加之李宗仁有過非常豐富的軍職經歷,台灣的民心士氣受到不小衝擊。李宗仁投奔對岸後,台灣方面的內部控制措施更加嚴厲,即便是黨政軍高層,受到的秘密監控也日趨嚴厲。如何避免出現下一個李宗仁,是當時的蔣中正方面重點思考的問題。
投奔北京後的李宗仁,日子並沒有特別好過。1966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李宗仁的住宅被查抄。他的妻子郭德傑被懷疑是國民黨特務而屢屢受到迫害。雖然周恩來在請示毛澤東後將李宗仁列為特別保護人士,但文革的政治恐怖對李宗仁仍然產生了極大影響。一位曾經在北伐、抗日戰場上叱咤風雲,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家,在中共統治下,開始變得唯唯諾諾。面對毛澤東對他如何評價文革的詢問,李宗仁以「高瞻遠矚、英明偉大」來讚美毛澤東。
1969年,李宗仁病逝。著名史學家、《李宗仁回憶錄》作者唐德剛表示,李宗仁並非因病過世,而是遭到特務頭子康生下令用慢性毒藥下毒而死。
欷歔人生 不止李宗仁一人
李宗仁的人生際遇,是國民黨在國共戰爭以及兩岸關係轉變時的巨大縮影。還有其他的國民黨人士也有過類似經歷。他們滿懷熱情投向北京,但人生結局卻非常令人感慨。
李宗仁領導新桂系時,僅次於他和白崇禧的三號人物,是黃紹竑。黃紹竑,國軍陸軍中將,曾擔任國民政府的廣西省主席,長期追隨李宗仁。1949年國民黨節節敗退之際,黃紹竑親身參與了國共和談,並一直勸說李宗仁、白崇禧接受中共方面的條件。白崇禧拒絕,李宗仁則舉棋不定,遠走海外。黃紹竑加入中共陣營後,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遭到迫害。1966年8月31日,不堪忍受文革羞辱與壓迫的黃紹竑,以刀片在北京自殺,其遺言稱:「余當年棄國投共,始令億萬黎民今於水深火熱之中。余投共而罪該萬死,唯國人卻無辜矣,即九泉下亦無面目見萬民。」
另一位典型的代表人士是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府雲南省主席的龍雲。龍雲長期與蔣中正不和。抗戰時期,龍雲經營雲南大後方、協助美國飛虎隊、開通滇緬公路,卓有貢獻。他領導的滇軍更是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949年,龍雲選擇脫離中華民國、投向北京。但中共建政初期,龍雲就與中共發生巨大矛盾。他反對當時中共奉行的「一邊倒」親蘇聯政策,認為蘇聯一直在欺壓中國;他也認為中共實行的土地改革違反經濟規律,對農業生產破壞極大。這導致龍雲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受到迫害,罪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土皇帝、家天下。1958年失去公職。1962年,龍雲含冤逝世。但他的妻子在後來的文革中,依舊遭到迫害。
中共得以獲得生機奪得天下,1936年的西安事變是歷史轉折點。東北軍首領張學良和第17路軍楊虎城接受中共主張,扣押蔣中正,終止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剿共進程。這其中,張學良的胞弟張學思發揮了極大作用。張學思初期為國軍軍官,後受左翼思想影響,在1933年就加入了中共,後進入國軍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就讀。
張學思後來一直在中共軍隊服役,曾在中國東北地區與國軍作戰。中共建政後,張學思成為共軍少將,並轉入海軍體系。文革爆發後,林彪對共軍內部進行清洗,包含張學思在內的一批曾具有國軍背景的東北籍將領被當作「國民黨特務」而受到關押、迫害,這便是非常著名的「東北幫叛黨投敵反革命集團案」。在這個案子中,受到牽連、打擊的共軍軍人,幾乎大多出身於國軍、後來投奔中共。張學思在1967年遭到關押,營養不良,肺病發作,最終因為肺部空洞爆裂在獄中過世。
忠貞不屈者 可歌可歎
同樣是死於敵手,有人堪比正氣歌而重於泰山。在風雲際會時分,用生命為國軍寫歷史、為黃埔增榮耀的,亦不在少數。
國軍中將黃維,在1949年徐蚌會戰中突圍時被中共俘虜,後被關押進撫順的戰犯監獄。在獄中,黃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一直從事物理學的永動機研究,這是他抗拒中共思想改造的方式。每當審訊官讓黃維悔罪時,黃維的回答只有一句:「我無罪可悔」。因此,黃維成了最後一批才走出戰犯監獄的人。
對日抗戰時期,李宗仁領導的台兒莊大捷中,關鍵一役是滕縣作戰。當時守衛滕縣的是國軍第122師,這是一支川軍部隊,師長是陸軍中將王銘章。1938年3月,在擊退日軍數次進攻後,王銘章與所部官兵全部陣亡殉國。中華民國政府追晉其為陸軍上將。然而,王銘章的妻兒卻下場悲慘。1950年代初,中國各地掀起鎮壓反革命運動,國軍及國民黨背景的人士與家人遭到清算。王銘章遺孀葉亞華被誣蔑為「國民黨反動軍閥小妾、大地主女兒、臭知識分子、國民黨殘渣餘孽、潛伏的國民黨反動特務」。1940年代修建的王銘章將軍的墓地也被破壞。葉亞華帶著孩子一路逃亡,抵達澳門,沿街乞討。她在自己的身上掛了一個牌子,寫道:我是抗戰名將王銘章上將遺孀。一時間,輿論大震,葉亞華和孩子被接到台灣,才得以保全性命。而留在中國大陸的王銘章將軍原配周華裕女士,則在文革中因遭受批鬥,雙目失明。
趙仲容,國軍中將,是蔣經國故總統的同學,曾參與抗日和剿共。1949年奉命前往北京,偵查傅作義投共動向。中共佔領北京後,趙仲容拒絕投共,最終被槍決在北京永定門外。趙仲容的遺孀因此作為反動分子家屬,坐了20多年牢;他的兩個女兒成了精神病,另一個女兒自殺,小女兒趙安娜最終抵達美國,長年為父親入祀忠烈祠而奔波。在馬英九任總統時期,擔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屢屢拒絕將趙仲容入祀忠烈祠,並對香港媒體人稱「待反攻大陸後再處理這件事吧」。
2018年,在時任國防部長馮世寬、前國史館館長呂芳上、媒體人及人權活動家楊憲宏推動下,趙仲容將軍靈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是年3月29日中樞春祭大典,蔡英文總統與趙將軍之女趙安娜親切握手,留下歷史的腳註。
馬總統如何面對滄桑的國民黨史 大家都在看
回望歷史,在1949前後的大轉捩點中,投奔對方者有之,堅貞不屈者有之。1949年初國共雙方停戰談判時,這一對談被冠以「和平」二字。1940年汪精衛投日附逆時,美化、修飾自己叛國之舉的辭藻也是「和平」二字。因此,汪精衛偽政府的軍隊也被稱為「和平軍」。
然而,自黃埔建軍以來,無數國軍先輩在抗日、剿共的戰場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更有無數的國民黨員在風雲變色之際,堅守三民主義的信仰,寧願死而不投降。張靈甫將軍、邱清泉將軍在剿共戰場上獻出生命,死後數十年還要遭受敵人的罵名,連遺骸都找不到。
沒有錯,馬總統追求自己的歷史定位,即將登陸。當他登陸的那一刻,他會如何面對1950年代鎮壓反革命中失去生命的國軍先輩靈魂,他如何看待李宗仁當年的人生際遇,他又如何遙想抗日名將王銘章遺孀的人生曲折。這一切,只有馬總統自己知道了。
但我們都知道,這是台灣第二次,全世界都在看。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朱侯同台破冰?是否加入提名委員會侯友宜仍未鬆口
馬英九訪中/朱:會回應民眾期待 侯:按規定都尊重
馬英九訪中/兩岸網友關注焦點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