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緣政治及美中角力外溢的情況愈加嚴重,世界各國對於維護自身安全、免於軍武力量的威脅更加提高警覺。各國也預測美中對抗的張力在至少五年內無法降溫;加上烏俄戰爭仍未有結果,以及北約也積極將勢力東擴至印太,北約為應對外在威脅的不安全感因素,更紛紛提出擴大軍費要求,成員國須將軍費提到至規定佔比GDP 2%。整體來看,即便歐洲國家面臨能源短缺問題、日本債務是GDP的2.5倍,為何都還是要提高軍費?原因即在於中國威脅增強、俄羅斯問題未解,美歐及部分印太國家須趁此時機積極準備自身防禦力量,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各項事件。
中國比俄羅斯可怕 各國警覺不能毫無防備
或許很多人還記得在去(2022)年2月24日前,各國預測俄羅斯是否開戰烏克蘭時,大多數的國家都認為俄羅斯應不至於如此不智。在經過俄羅斯、美國、北約與歐安組織的系列會晤,對外呈現出的結果是「各說各說、雞同鴨講」的兩條平行線,雖無共識、沒有進展、相互嗆聲放話,但多認為可以避免因為沒有對話就引發戰火的風險;但結果卻不如各國「不會開戰」的預期,俄羅斯選擇在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的同一天,宣布對對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進行戰爭。或許,有些情報顯示俄羅斯有極大的可能性對烏開戰,但基於不進行對戰爭的渲染,多數國家政府及媒體也都配合地不預先報導開戰的預測。但確實,這場戰役,在主要國家的努力下仍無可避免地發生,以致烏俄戰爭讓芬蘭、瑞典積極申入北約;多數國家更積極調整軍力部署及國防預算的提高,原因就在於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可怕的對手。當烏俄戰爭拖垮了俄羅斯之後,極權聯盟的首腦順理成章地變成中國,這更讓各國在經濟上無法脫勾中國的同時,只能藉由武力的增強被動防禦自己。
多數國家調整軍力部署及國防預算,原因在於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可怕的對手。圖為今年4月30日日本防衛省公布中國海軍飛彈驅逐艦等總計5艘艦艇朝東北方向航行。(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提供)
各國抗中失利 經濟仍跟中國捆綁在一起
美國對於中國的制裁、遏制與封鎖策略不斷持續,拉幫結派、圍堵中國也是美國自拜登上任以來力求實現的目標;但近年來美國經濟確實走向衰退,由於美元霸權的支撐,衰退趨勢緩和且較難察覺;美國債務和通膨情況越來越嚴重,雖美聯儲利用升息緩解通膨,但離達到真正的安全範圍還有很大的距離。此外,加上歐盟雖不斷倡議需對中國減少依賴,但事實上許多歐盟企業仍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只能和美國一樣,在價值觀、戰略安全與經濟安全三者脫鉤處理,也就是價值觀上仍秉持民主國家思維;在戰略安全上,積極與美國合作互動,為民主和平做出貢獻;但在經濟安全上,對中採取「維持清醒但不對抗」的模式,換言之,歐盟不像美國採取精準脫鉤及去風險化,而是希望仍與中國在經貿上維持穩定的關係。
就算經濟拮据 也要增加軍費
即便經濟去風險但不脫鉤,在軍力是否作為上仍是各國可以自行掌握在手的。普遍看起來,今(2023)年主要國家的軍費規模及GDP佔比大多提高或維持在一定的高點。像是中國2022年國防預算約2029億美元,今年則約為2240億美元,增幅達7.2%;而美國2022年8160億美元,今年為8420億美元,增幅達10%;日本2022年為約470億美元,今年則是為約542億美元,增幅為歷年最高,達14.6%。自然有很多人質疑日本增加如此多的國防預算,難道說是封印解除了嗎?基本上來說,日本增加國防預算是老話題,就像解除自衛權一樣,但此次的大漲軍費卻是二戰後最大幅度;雖然從2020年起日本軍費就突破了GDP的1%,若之後年年增加,很快將達到北約成員國的GDP 2%的預算標準,特別是在今年的預算中,裝備研發、生產、軍事設施就增加60%,可以看出日本欲成為美國及北約印太軍事支柱的決心。
雖然在今年7月的北約峰會,因法國以「資源有限、專注歐洲」而暫時擱置在日本設置印太辦事處的決議,但估計在年底前此議題應會有具體結論,亦即北約印太辦事處落腳日本無誤。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鄉愁無盡在台開餐廳 烏克蘭人:盼兩岸不發生軍事衝突
《喀秋莎》是解讀俄烏戰爭的一枚石蕊試紙
中國海河流域洪災人禍的原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