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夢迪/台北 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編製《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七輯,今(7)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共出版包括《黃則修》、《潘小俠》、《陳順築》等3冊攝影家專書。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傳主攝影家黃則修家屬黃玫珊及黃玫芳、攝影家潘小俠家屬潘采辰及潘采星、攝影家陳順築家屬傅本君;專書研究主編鍾宜杰、朱貽安,以及多位知名攝影界專家、學者、藝評家等出席,共同見證臺灣攝影家精采的藝術生命經驗及創作實踐視野。
文化部表示,《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自105年以來陸續編印出版,至今已完成七輯共30冊。今年以黃則修(1930-2014)、潘小俠(1954-2023)、陳順築(1963-2014)為傳主,透過論述書寫、對話訪談、年表彙整與作品呈現等多種撰述方式,以攝影家的生命史為起點,探討他們摸索並拓展自身影像語彙的歷程。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指出,「本年度3冊專書,各以不同的論點切入,從地方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遷紀錄、時代變革與社會現象的紀實報導、到自我生命歷程與群體記憶的形塑,顯示了攝影作為藝術創作語彙的多元面向與豐富度」,透過3位攝影家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創作視角與詮釋觀點,映照出臺灣攝影藝術的發展脈絡及文化的多元層次與豐富底蘊,期盼讀者能自本次出版的叢書中認識3位攝影家的作品魅力。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致詞。(左右設計提供/記者郭夢迪翻攝)攝影中心表示,《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七輯出版的3冊專書中,黃則修多年來從事媒體採訪與教育工作,長期不間斷地以影像呈現出對古蹟民俗、信仰文化、環境變遷議題的關懷視角,透過一幀幀的影像創作,抒發個人對時代與地方景色的記憶與情感。
潘小俠長期記錄蘭嶼的樣貌,報社工作期間亦記錄了臺灣1980年代激烈的社會變動,並系統性地著手進行政治受難者、原住民主題,以及臺灣文學家與藝術家等影像紀實工作,表現出攝影之於社會角落顯影、時代變遷、公義人權實踐的價值。
陳順築是臺灣攝影裝置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品以家族與記憶的主題來反映個人獨特的心境與觀點,呈現攝影作為藝術創作媒材的獨特性,觸發觀者的想像空間。3位攝影家的創作精神與美學概念透過專書的出版,顯影了其璀璨且深刻的藝術生命。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七輯發表。(左右設計提供/記者郭夢迪翻攝)《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冀望透過長期的研究出版計畫,將更多傑出臺灣攝影家的藝術創作傳達給大眾,並持續推動臺灣攝影史的整理與建構,為臺灣攝影及視覺研究領域提供更多可茲運用的研究資源,厚實臺灣影像的知識論述。叢書第七輯近期上市,詳情可參考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https://www.ntmofa.gov.tw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http://ncpi.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