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狗狗的社交能力
很多人在評價一隻狗時,往往會用「這隻狗很乖,從來不叫/不咬人/不跟別的狗打架」或者「這隻狗很凶,很會叫/會咬人/咬別的狗」這樣的標準。但是很遺憾,這是我們人類對狗狗缺乏了解,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對狗狗進行的不正確的分類。其實世界上沒有好狗和惡狗,只有容易感到害怕和不容易害怕的狗。
當一隻狗狗對接近自己的人或狗感到害怕時,牠會採取要嘛跑,要嘛打的策略。這兩種策略是祖先透過遺傳基因留給牠們的,也就是說是與生俱來的。雖然在人類看來迥然不同—採用第一種策略的似乎很膽小,而採用第二種策略的似乎很兇惡—但對於狗狗來說,無論是A 計劃,還是B 計劃,目的都是一樣的:加大與威脅者的距離。
一般情況下,狗狗首先採用的都會是A 計劃,即逃跑。但在特定情況下,如被主人牽著繩子,或者抱在懷裡,無法逃跑時,則會採取B 計劃。當然B 計劃會有不同的程度。在發動實質性攻擊—撲咬之前,會有一系列的威脅性動作作為警告:最輕的是瞪眼、皺鼻子、露出牙齒,然後是低吼,接著升級到高聲吠叫、空咬,最後才是真正的撲咬。如果B 計劃奏效了,那麼今後狗狗就會先採取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B 計劃。如果B 計劃失效,則會自動轉換成A 計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遇到狗狗對你吠叫時,不要逃跑,要原地站住不動,同時避免與牠對視。那樣狗狗就會覺得B 計劃沒有用,然後轉成A 計劃—逃跑(包括走開)。
所以,其實不存在「永遠都不會咬人/狗」的「乖狗狗」。如果有一隻狗從來不咬人/狗,真正的原因就是牠還沒有碰到讓牠感到害怕的人/狗,或者牠感到害怕時都可以採取A 計劃,還沒有被逼到要採取B 計劃的地步。從來沒有咬過並不代表將來也不會咬。用撲咬以及威脅性的肢體語言(準備開咬的信號)是狗狗用來解決各種大小爭端的本能。
其實我們人類也是如此。我遛狗的時候經常碰到四類人。一類很喜歡狗,會走近接觸狗;第二類沒有特別的反應,正常地擦肩而過;第三類很怕狗,在很遠的地方就會避開;第四類很兇惡,在狗接近的時候會提腳把狗踹開。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心理,就會發現其實只有兩類人。第一類和第二類其實是同一類人,就是都不怕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第三類和第四類實際上都是怕狗的人。當和狗狗距離太近時,他們就會因為害怕而採取自己避讓或者踹狗的行為來加大和狗之間的距離。如果我牽著的是一條兇猛的藏獒,那麼相信第四類人就會迅速轉化成第三類人了。我們會說某人是老好人,從不與人發生爭執。但這只能說明這個人還沒有被挑戰到他所能承受的極限而已。老好人被惹急了,也會罵人,也會打人。
我們雖然不能保證讓自己家的狗狗一輩子都不攻擊人/狗,或者其他動物,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從小培養牠們的社交能力,讓牠們長大後充滿自信,盡量不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感到害怕,即使害怕,也能很快適應,那樣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狗狗攻擊的可能性,成為人類很好的伴侶。
本文摘自博碩文化《汪醬自己教:毛小孩完美調教的48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