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研製、我國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9日升空,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最終產品已在日前正式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今天(12日)指出,未來台灣發射的至少10顆衛星都將搭配如獵風者的標準模組,提供更精確氣象預測。
TASA 12日於國科會舉行「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媒體說明會」,國科會副主委陳宗權、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皆出席。
吳宗信表示,獵風者是第一顆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上面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資料處理系統,能接收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掌握海面粗糙度,提供每秒20米以下風速量測,一天提供7000至8000筆資料,反演出「海面風速」資料,這是目前氣象觀測中較缺乏的資訊。
他強調,由於在國際間以衛星GNSS-R觀測獲得海面風速的技術剛起步,未來除了將就高風速資料處理及應用的技術展開國際合作,也計畫在未來其他任務目標的衛星同時搭載GNSS-RO/R酬載,取得更多氣象觀測資料。他說:『(原音)未來大概至少會有10顆左右,上面除了主要的通訊、光學拍照、微波拍照以外,都會搭配標準的GNSS-RO/R,一個標準模組,我們就不用另外再計劃另一個小星系計畫,就可以每天取得好幾千點數據,提供氣象署、並提供全世界氣象預測。』
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則表示,其資料應用分兩部分,監測型與預報型,監測型可以即時給預報員觀察當地狀態,做即時反應;預報型比較複雜,資料要先進到模式與其他資料融合,後續再匯入作業系統。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楊舒芝也指出,依據目前在台灣海峽海面蒐集的風速資料進行個案研究發現,獵風者的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有效改善台灣西部及北部低層風場模擬正確性,明確增加岸邊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捷克布拉格太空會議 我國太空中心首度受邀參與
福衛八號預計明年10月升空 試拍月球影像首曝光
為台版星鏈打頭陣 6枚B5G低軌通訊衛星2026年起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