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中國大陸有一詞,叫做躺平文化,意思就是在高壓通膨的經濟環境,選擇無所作為,簡單度日,就像躺平了一樣。最近更衍伸出新名詞爛尾娃,跟爛尾樓的意思相近,只是主體改為年輕人,尤其是中國大陸去年青年失業率21.3%,創下歷史新高,一年有破千萬名畢業生要投入職場,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在這樣的經濟環境,恐怕得更努力,添增更多職場競爭力。
上海復旦大學交換生楊湘婷:「其實因為畢竟在復旦,所以其實還是多數人,會往競爭方向那邊走。」
談著跟對岸大學生,交流未來的心得,政大畢業到復旦大學的交換生楊湘婷,很有感觸,處於中國大陸一流大學,面對未來生涯規畫,也比過往多了些不同。
上海復旦大學交換生楊湘婷:「因為就我觀察,其實滿多外商公司都撤出中國,所以其實確實會影響到他們職缺,那他們每年的畢業人數又這麼多,其實那邊人才確實是真的過剩,然後其實也可以聽得出,其實他們現在的薪水普遍都不高。」
過往北大、清華人大畢業生,出來是企業搶手首選,時至今日雖然一樣是頂尖人才,但隨著外資企業移出,整體薪資也下滑,從過往平均隨便月薪一萬人民幣起跳,到現在下滑到七八千,甚至取而代之的是國營企業,薪水降到五千人民幣左右,隨著市場經濟跟結構轉變,新一代年輕人面臨的挑戰更大,更衍生出爛尾娃一詞。
兩岸經濟研究院學者黃達業:「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所以對於未來的前途就比較悲觀,因此他們興起一句話叫做內捲,所謂大內捲就是等於不作為等於躺平,就有躺平族現在還有爛尾娃這些名詞出現。」
爛尾娃這個名詞,概念衍伸於2021年以來,拖累中國經濟的「爛尾樓」,意味著這個世代的勞動階級面臨著被迫屈就低薪工作,或者啃老依靠父母的退休金過活的困境,在薪資無法提升房子也買不起,婚也不敢結孩子也不敢生,開始讓大陸年輕人選擇躺平文化,成為爛尾娃。
兩岸經濟研究院學者黃達業:「就年輕人如果對於未來不抱持任何期待,他對自己本身的經濟能力沒有信心,要買房也買不起,要有所作為也沒有機會,所以當然就躺平當然就放棄,當然就自暴自棄,這是滿普遍的一個現象。」
大陸成都民眾林小佑:「跟家裡面說一下家人就會給我這樣子,因為這邊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多,就是六個大人養一個小朋友,所以我覺得是有這種狀況出現,就年輕人會變成是,我能盡力就好但你不會很努力很努力,那種狀況已經變得更少。」
年輕人就業困難以及低薪資,從數據可見端倪,受疫情金融科技與教育業的監管影響,中國勞動市場持續低迷,2023年6月16到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21.3%創歷史新高,官方甚至一度暫停發布系列數據,改用新統計方式後失業率仍在今年7月,來到17.1%的年內新高,面臨著經濟受房地產危機衝擊,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有1179萬名,青年就業成了中國大陸,未來的重要課題。
兩岸經濟研究院學者黃達業:「當然現在像年輕人也很多因應措施,包含像多讀書啊延長畢業延畢,學校也有讓為了讓失業率數字不要難看,就有一些做法就延長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對長期發展來講有正有負,一方面可能提高研究生的數值,但也有可能將來把這個就業壓力往後延。」
專家表示現階段一流大學,就業還不成問題,但隨著市場經濟薪資的確跟過往有差異,年輕人早早就鎖定目標,強化自身優勢,但大環境經濟衝擊,短時間要恢復過往榮光,難度很高新一代年輕人,得更加努力增加職場多技能,才能有本錢在職場博得一席之地,疫情後的經濟消費型態,更左右市場波動變化。
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我們現在探討中國大陸這個議題,他其實是一個點,顯現說其實現代全球產業,都面臨這樣子的變化,那我個人認為這是差異化的現象,重點還是在說,從企業來講你的產品,有沒有轉嫁能力,從個人來講尤其是中年,可能之前有一波裁員潮,那接下來產業需要的,可能是跨領域整合的,有數位化的,那這些都需要有一個,我們給他一個轉型的機制或機會,來同時一起去提升。」
在這個消費的變化,他其實是一種兩個面向的改變,一個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另外一個是說疫情後,消費樣態的改變,對實體店面虛擬數位店,他的衝擊上是不同的。
經濟變化市場波動,疫情後中國,新世代想拚卻變得事倍功半,想要逃開躺平爛尾娃,年輕人恐怕得更加努力。
延伸閱讀:
工作12小時僅268元!陸青年失業率狂飆 「爛尾娃」全回家啃老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