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抗藥性成全球健康議題,台灣同樣面臨超級細菌威脅,國內8家醫院放流水驗出抗生素顯著超標。對此,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15日)提出四大應對策略,透過抗生素用量符合感控標準、改善衛生環境與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等,希望降低感染抗藥性細菌死亡的人數。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十大健康威脅之一,聯合國將於26日在紐約召開抗生素抗藥性高階會議,並呼籲各國須採取「健康一體(One Health)」跨部門合作方式;而根據環境部調查,國內8家醫療院所放流水抗生素超標,專家便警告若抗生素進入飲用水等食物鏈,人體將產生抗藥性,進而產生超級細菌。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15日透過線上直播指出,醫療廢棄物有其相關銷毀規定,因此醫院放流水抗生素不太可能來自醫療廢棄物,主要應來自病患的排泄物,在我國有嚴格的抗生素用量感染控制制度下,這代表抗生素用量增加,這樣的結果令人擔憂;一旦污水中的抗生素量增多,會導致天擇作用、產生超級細菌,而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可透過飲用水管道影響民眾,也可能汙染農業灌溉用水,再經食物鏈循環,導致人畜共通傳染。
陳秀熙表示,第三線抗生素使用量不斷上升,預估2035年將增加2倍,若感染超級細菌將無藥可用;根據科學家預測,2050年全球因為抗生素抗藥性導致的死亡人數將達191萬人,且死亡風險集中在7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他說:『(原音)第三線抗生素的用量就會上升,因為抗藥性就會造成第一線、第二線沒辦法使用,所以可以看到2005年到2035年,我們第三線的抗生素會增加幾乎2倍,那這樣的2倍當然就會讓這個感染之後,這個存留下來超級細菌,讓他就是會抵抗藥物的使用,那麼將無法治療,那當然就會造成非常多人的死亡。』
陳秀熙指出,全球因抗藥性細菌死亡的人數遠多過於瘧疾、結核病、愛滋病等,但投資在抗生素藥物抗性的資金卻遠低於相關疾病,他提出四大應對策略對抗超級細菌危機,包括研發與管理抗生素、改進診斷技術、預防醫學與替代療法,及環境監測跨域合作,以達到符合感控標準、改善衛生環境與兒童疫苗接種。
為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對國人的威脅,行政院已核定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將於明年正式啟動,首年預計投入新台幣2億元經費,計畫為期5年,目標是希望醫院抗生素使用量降低5%,以及頭號超級細菌「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感染發生率降低10%。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迎戰抗藥性超級細菌 我國首個抗生素防疫計畫明年啟動
研究:超級細菌未來25年內恐致3900萬人死亡
雞蛋檢出違規動物用藥 彰化2畜牧場各挨罰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