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邊有不少朋友陸續患上感冒,令我想起疫情大流行,彷彿還是昨日的事。
回想疫情大流行初期,香港人非常快進入狀況,因為我們經歷過2003年沙士疫情的訓練,熟知要戴口罩、勤洗手。但當時出現搶購口罩的恐慌,使口罩由平均每個港幣$0.5升至$3至$6不等。當時台灣似乎未受到疫情的壓力影響,口罩價格相對低廉。有朋友來台灣旅行,在台灣訂購數十箱口罩送回香港轉售,小賺了一筆。但小童用的口罩,由於數量稀少,搶購的壓力就更大。當時有為人父母的朋友,每天提心吊膽,急於在社交媒體上詢問訂購小童口罩的渠道。
在2020年的二月開始,幾乎看到街上的每個途人都有戴口罩。若果你的臉能被看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各種側目。生性內向的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在每個包包放數個後備口罩,生怕出門前忘記戴上口罩而被盯上。由於口罩短缺,坊間有傳言教民眾用蒸氣高溫消毒口罩,然後重複使用,更有立法會議員拍攝短片教育民眾如何蒸口罩。後來衛生局澄清,蒸口罩會影響口罩的防毒功能,那個議員立即成為被恥笑對象。
後來口罩供應漸趨穩定,但質量又是一個問題。多數的情況是口罩掛帶會斷裂,如果在路上忽然斷裂,手邊又沒有其他口罩,人們會用口罩帶綁在口罩的角上,形成左右不對稱的滑稽樣子。除了口罩外,還有其他被搶購的防疫商品,例如消毒劑。當時各式各樣的家居消毒劑洶湧而至,每個品牌都強調該款消毒劑含有特定成份,能殺死病毒。於是坊間又出現一股搶購清潔劑熱潮,甚至有人魚目混珠,出售不知名的消毒劑,但亦被一掃而空。
外出活動方面,那時候政府限制人群聚集,外出人群不能多於四人。走到旺角街頭,隨處可見數百人在街上,到底要如何界定多於四人的人群?如果一個家庭有四人以上,例如父母加上三個孩子,那外出時又怎麼辦?當時許多人提出質疑,但政府似乎亦無法好好解釋,人們亦只能跟隨模糊不清的準則行動。
許多餐廳都會在桌面放置一塊膠板,似乎是防止飛沫傳到對面。有些貼心的餐廳會放透明膠板,人們就算隔着膠板溝通,亦能看到對方的表情;有些則放置不透明的,每次吃飯都彷彿與世隔絕。那時候在茶餐廳用餐,常見餐廳店員雙手戴上手套、頭套,加上茶餐廳制服經常是白色的,看起來有點像醫生,在醫院準備病人餐給我們,吃起來也不太開胃。
由於娛樂場所亦禁止開放,人們閒時只能安在家中,或是到朋友家拜訪,因為私人場所政府無法限制。那時候還興起到酒店「宅渡假」,不少人會聯群結隊到酒店打麻雀、開派對之類。初時大家樂見其成,後來出現數個因聚會引發的集體感染,民眾又開始不屑於這種私下的集體活動,政府甚至推出舉報制度,讓人們監視人們的生活。
疫情徹底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路上也變得特別寬敞,那時候才發現香港比想像中大,也發現到安在家中的樂趣。不少朋友在疫情間,廚藝突飛猛進,有的甚至成為煮食界KOL,我只能為餐廳們默哀。轉眼間,我們從四年前的疫情生活,逐漸回復正常步調,但許多幽微的狀況還是烙印在心裏,例如聽見附近有人咳嗽,內心就會湧起一股不安,想趕緊離開現場,避免被潛在的病毒傳染,即使你無法確認那個人是真的生病,還是純粹被食物哽噎。這或許會成為這一代人的陰影,也警醒著人們發展過盛會帶來的後果。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COVID-19新變異株歐美竄升 羅一鈞:尚無本土病例
微信上的中國/海水為何倒灌?官方:水管壞了
陳光誠:搶劫民財再升級!沂南縣鄉政府派人推倒村民的守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