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戰狼氣焰似有改變的跡象,這是一種戰略轉變?還是做做樣子的策略手段?恐怕要多加觀察。事實上,習近平掌權之下的中國對外政策,說好聽點,是習近平務實的態度,更貼切的說法,也正是習近平缺乏了戰略理念及價值;當然,中共一定不會接受這樣的質疑,許多親中的習粉會列舉2021年的「全球發展倡議」、2022年的「全球安全倡議」、2023年的「全球文明倡議」及「關於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中國方案」,替習近平辯護全球戰略佈局,只是,細看這些倡議慷慨激昂的內容,難以被多數民主國家接受。
中共對外行徑奉習「外交鐵軍」為圭臬
試著解析習近平在各種全球性倡議的說法,無論是發展、文明或是安全的包裝,從對外來說,訴諸了國際秩序制度及主流價值的不公平質疑,以及藉此向理念相近的國家進行對話,例如從文明的多樣性來反對歐美國家主導的國際道德標準,以及在安全議題上拉攏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美國對立的地區國家,總的來說,中共形塑全球對立環境來發揮國際統戰的作用。同時,在習近平的各種全球主張中也有著對內宣傳與推動的用意,包括從史觀的詮釋來打深受西方國家迫害的悲情牌,以及試圖在國際議題上強化主導詮釋能力,例如提出「國際關係民主化」,消弭外部疑慮的同時,並宣傳中國式的正當性。
回顧中共自改革開放開始後的對外戰略方針,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很清楚的是向外表示中國為了發展經濟,不會對國際社會產生挑戰,思維上就是要獲得發展機會、但沒有崛起的企圖;後續的接班人,無論是江澤民或是胡錦濤,縱然中國已廣積糧提升國家實力,但至少在表面上「以鄰為善、與鄰為伴」,就算以「發展中國家之首」自居,策略上要「有所作為」,但至少還包裝著「負責任大國」的姿態。2012年,習近平掌權,已悄悄從「有所作為」調整到「積極有為」,要讓中國「強起來」的意識毫無遮掩,「戰狼外交」成了習近平對外的主旋律。
習近平全球倡議是「中國式」大國戰略
對習近平而言,當然認為諸多倡議都有其戰略部署的高度,全球發展倡議是要建構「全球共同體」,全球安全倡議打造「全球和平穩定」,全球文明倡議是要促進「文明差異的包容」,而是要展現中國對國際事務的立場及角色。不過,西方國家並不這麼認為,甚至感到擔憂,認為習近平的全球性倡議充斥著「中國式」的發展觀、安全觀及文明觀,所要打造的全球治理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然而,這些被習近平視為理所當然的「中國方案」卻難以服眾,關鍵在於中共的統治思維是要強化「極權韌性」,不被視為進步的文明。
習近平要倡議全球共同發展,但卻是透過「融和」來進行脅迫,過去以經貿手段來進行政治報復的劣跡不勝枚舉;習近平倡議的全球安全觀,卻是不斷對外擴張,破壞區域穩定的動作已讓周邊國家感到擔憂;習近平倡議包容不同文明,實際上卻對內打壓少數文化。此外,習近平力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要強固「文化中國」的權威性,而不是「多元存異」的包容性,高舉愛國主義醞釀排外情緒、對內打壓異己,對民主國家而言,習近平的全球倡議極具侵略性,不符合民主普世價值,當前失落的中國經濟已成了負面教材。
習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是矛盾的,因為中共控制下的中國,有違中華文化包容、廣納的特性,中國夢、偉大復興等概念只是用來操弄民族情緒的名詞,而中共說的「全過程民主」也是一樣,邏輯不通且悖離事實,說不定連習近平自己也講不清楚。然而,習近平對於國際情勢的判斷,有時表現出務實看似對外示好,例如今年9月突然解除對日本水產品的禁令、10月表示會同美國做朋友、做夥伴等,甚至對台軍演草草結束,避免美大選借題發揮,仍要與俄羅斯交好,習近平又得擔心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只是,無論是戰狼外交的蠻橫行徑,或是言行不一的修正作為,在在顯示習近平大國戰略的反覆無常。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當代中國容不下先鋒文藝——姚海軍落馬、金星被禁演評析
【香港雜記】疫情下的香港
5年來首次「習莫會」 中方:是合作夥伴非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