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精緻化、西化,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已超過10年成為台灣罹癌人數第一,成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第三位,每年奪取近6000人的性命,也包括許多知名的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導演楊德昌等,都因此殞命。不只台灣,亞洲其他國家如韓國、日本也都是。飲食的西化,年輕人喜愛的速食、飲料、紅肉當道,也造成早發性大腸癌的發生。
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將為大家解釋「大腸癌」的前兆、原因,以及如何檢查或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避免大腸癌飲食這樣吃
大腸癌約2成和基因、家族遺傳有關,另外8成就與「生活習慣(熬夜、不運動等)、飲食」有關聯。在飲食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加工肉品(紅肉加工品,也是一級致癌物,如火腿、香腸、肉乾等)了。但有民眾會問說:是不是就不能吃紅肉了?並非不能吃紅肉,只要是不加工的其實都可以品嚐,像我自己去早餐店就是吃里肌肉三明治,火腿就盡量避免。但,吃紅肉也要注意,若是使用燒烤、油炸的烹調方式,也都會產生致癌的代謝物,不可不慎。
除了加工肉品、紅肉外,「發胖」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也因為這些年人手一杯手搖飲、可樂汽水,這當中像是熱門品項的奶茶,不僅糖分高、也易使人發胖,因此也要留意。雖然含糖飲料沒有像火腿等加工肉品如此危險,偶爾喝其實都是可以的。
吃素最健康?
看到這邊,民眾可能會有疑問,是否吃素就最安全?吃素確實比較好,但並非最好的方式。有一長期追蹤研究數據顯示,吃少量肉品+大部分吃素(蔬菜水果為主)者,大腸癌風險會下降8%;完全吃素者,大腸癌風險會下降16%;吃蛋奶素者,大腸癌風險會下降18%;如果吃素再搭配健康吃魚,大腸癌罹患率可降43%。
關於魚,也有臨床研究發現,一週大概吃兩份(兩到三條)最為理想,且「油脂多的魚」較佳,如鮭魚、鮪魚、鯖魚等,也因為這些魚中含有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癌的效果。
大腸癌症狀的演變
其實很多癌症在初期的時候症狀都不是很明顯,尤其像大腸癌零期或1期,腫瘤可能只有1.5公分2公分,不見得有什麼感覺,而且排便也不太會受影響,到了真正有症狀時,腫瘤就可能比較大了。因此若想要及早揪出大腸癌,就要靠篩檢,如糞便潛血檢查。
四大症狀自我檢測法
1.排便習慣改變
約有7成大腸癌患者有這狀況。若息肉越來越大,就會慢慢演化成大腸癌,當息肉佔滿一半的大腸管徑,排便就會排不太出來,造成排便習慣改變,如糞便的形狀就可能變為散狀、或是變得比較細、軟,又或者過去排便次數正常,近幾個月上廁所次數增加、沒辦法一次排乾淨,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就要注意。
2.貧血
造成排便習慣改變,大概都為乙狀結腸直腸出問題。若息肉長在右側比較深、結腸的位置,也不見得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狀況,這時就會以「貧血」的方式表現。
3.排便出血
如果在直腸、乙狀結腸的腫瘤比較大的情況下,就會有潰瘍、流血、產生血便的狀況發生。
4.腹脹腹痛
因為有腫瘤,所以肚子局部某一個可能還是會有點悶痛的狀況,也因為排便不順暢,就很容易脹氣,或是會有一些便秘的狀況出現。
大腸息肉復發機率
講到大腸息肉,切除後究竟會不會復發?其實是會的。因為大腸癌的致癌因子是高油脂又少蔬果的飲食、或是原來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未來還是有可能復發。雖然把大腸息肉切除,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但是腸子很長,任何地方都還是可能再長出息肉,因此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是當務之急。
最簡單的檢查就是糞便潛血檢查,因為息肉大到一個程度會讓排便時出血,這時大腸癌的機率大概是二十分之一,二十個人裡面會一個是大腸癌,另外大概有九個人裡面是大腸息肉,最後有十個人大概是正常。但若做糞便潛血檢查篩檢出息肉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息肉大概只有5%左右會演變為大腸癌,只要切除該息肉、並且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來改善,就無須太過憂心。
總結以上,如果超過50歲以上,最好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揪出早期大腸癌。另外,也要注意自己的排便狀況以及有無貧血跟腹痛。再來是注意是否有家族史,或是本身為糖尿病患者,這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若有以上危險因子,建議45歲就可以考慮做大腸鏡檢查。最後多吃魚、少吃加工肉品,這樣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責任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