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賴清德總統在金門八二三砲戰紀念日和就職百日後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提及《璦琿條約》導致中國失去大量土地,指出中國不拿回俄羅斯佔領的土地,而侵略台灣的目的不是為其宣稱的領土完整,而是實現霸權。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隨即回應,稱俄羅斯和中國彼此放棄任何領土要求,雙方在2001年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4年批准了《俄中關於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最終解決了兩國邊界問題。對賴清德總統提及《璦琿條約》的相關說法以及蒲亭當局回應的說辭,截至本文發表時,中共仍未回應。中共一貫標榜「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為什麼中共對其標榜涉及「核心利益」的《璦琿條約》評論保持沉默? 《璦琿條約》及後續多方複雜博弈以及政權變更,涉及了土著人民、政權與主權的關係,塑造了現代中國政治及對外關係,對中共武裝奪權和爭奪全球霸權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將用五篇系列文章討論《璦琿條約》及後續相關問題。
《璦琿條約》簽署背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沙俄帝國藉英法對華遠徵,在1858年以武力威脅清廷簽署了這個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擊敗清朝後,英法分別與清廷簽署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後,沙俄以藉機再次强迫清廷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并随即拓殖,占领区域向东延伸到伯力、海参崴,直至韃靼海峡对岸的库页岛(俄语稱薩哈林島,源自滿語,日文稱樺太島)。《璦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與清廷在100多年前為阻止沙俄帝國繼續東擴所簽署的《尼布楚條約》(1689)相抵觸,使清帝國割地逾百萬平方公理,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和烏蘇裡江流域,這是清廷統治期間最大的割地條約。
1895年4月,清廷在中日第一次戰爭(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同年11月,俄國、德國和法國干預,中日簽署了《遼南條約》,將遼東半島大部分地區交還,清廷需繳交酬報費用給日本。隔年,俄國與清廷簽署密約,形成軍事同盟對抗日本,同時賦予沙俄修建大清東省鐵路(後稱中國東省/部鐵路,簡稱中東鐵路或東部鐵路),這條鐵路與西伯利亞鐵路相連,沙俄可以運輸軍隊和軍需物資,增加這一區移民,控制中國東北地區,威懾東北亞。這標誌著沙俄在爭奪在華特權和影響力在這個時期已經超過任何其他帝國。1898年,俄國與清廷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和續約》,使東部鐵路從哈爾濱延伸到旅大,旅大租借地的租期是25年。沙俄將東北作為其遠東方重要的糧食基地和勞工來源,沒有這些條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國(包括蘇聯早期)在遠東的擴張將難以為繼。1898年,俄國在中東鐵路沿線控制區域逐漸擴張,形成沿著鐵路兩側面積超過2000多平方公里的控制區域,與其他帝國在中國的租界地相比,這是最大和延伸最長的租界。1900年,在華各帝國聯合鎮壓了清廷支持的義和團。沙俄軍隊藉機在黑龍江北岸驅趕和屠殺在此長期居住、以農牧漁獵維生的達斡爾人、滿人等,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與海蘭泡慘案,並佔領了滿洲(東北),並拒絕撤軍,以牟取在華更大特權和利益,在各國中獲得庚子賠款比例最高。
1904年5月,日俄戰爭爆發,沙俄戰敗,在美國調停下,日俄簽署了《朴茨茅斯和約》取代了《旅大租地條約和續約》,沙俄將大部分在遼東半島的特權移交日本,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也轉讓給日本。隨後,清廷與日本簽署《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背書日俄簽署的條約。
沙俄藉1911年辛亥革命之際,威逼利誘黑龍江巡撫簽訂了《中俄滿洲里界約》,使俄國邊境向南移動,更多佔領14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後續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渚地區等地歸屬問題。同時,蒙古獨立,沙俄也趁機佔領唐努烏梁海。隨後幾年,沙俄與蒙古、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分別簽署《俄蒙協約》、《中俄聲明文件》。1915年,在日本公佈對華21條要求後,中俄蒙三方簽署了《中俄蒙協約》。沙俄在東亞、東北亞和中亞持續增加政治、軍事、經濟影響,與日本爭奪這個地區霸權。那麼,在沙俄倒台後其後的政權如何處理對華關係?
請讀續篇《璦琿條約》的演進軌跡(2):中華民國與蘇聯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精神鴉片的影響
我們可以是時代的光
中國以灰色地帶作為侵擾中業島的背後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