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存活於胃的細菌,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包括帶菌的飲用水、食物以及唾液。事實上幽門桿菌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淋巴瘤,甚至有1至4%人會因此罹患胃癌。此外胃幽門桿菌可能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以及血小板低下。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幽門桿菌是造成大多數胃癌的原因,事實上幽門桿菌它會造成胃發炎,胃潰瘍以及胃癌的情況。許多人在胃發炎的過程中,不見得會有任何的徵兆,包括所謂的腹痛、腹脹氣,很可能在察覺不適的時候,其實胃癌已經產生了。因此胃幽門桿菌早期察覺非常重要,絕對不可輕忽。」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名宗:「幽門桿菌在全世界目前盛行率大約是50%,大部分都是透過唾液的傳染,而成長過程中,家庭成員間的傳播,或者是孩童、或者是青少年就學期間的感染。」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侯明志:「我們會吃沙拉,沙拉也是生的嘛,比如我們吃生魚片,生魚片也是生的嘛,那你說我去當然避免,自然會減少機會,可是有時候防不勝防,比如說你即使是吃熟食,那個盤子他洗的是水洗的啊,也許上面還有沾有幽門桿菌也不一定,或者是說那個前面一個人,他手上沾幽門桿菌,他在門把上開門的時候已經沾上去了,你下一個,你是下一個人,開門你又沾上了。」
醫師:「若感染幽門桿菌導致胃長期慢性發炎。」
當胃部感染到幽門桿菌之後,就會在胃部裡,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那經年累月下來,我們這個胃壁的細胞呢,它的黏膜層漸漸的,就逐漸開始變得有一點是腸化生的一個現象,那意思是說,不該出現在這個胃部的小腸的細胞呢,在這個胃部長出來。」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飲食上就是注意就是,飲食上他們的環境的準備,或是一些食材準備的衛生或是安全的部分,這個是比較重要,那其他食材的話,就可能建議就是說,一些比較醃漬的食物,這些可能重鹹、重口味的食物,可能對胃都會有一些比較多負擔,那這部分在預防胃癌的話也會不建議使用這樣子。」
醫師:「口水是常見傳染途徑,提高警覺。」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侯明志:「胃幽門桿菌,主要還是口糞傳染啦這種傳染的話其實有時候,是防不勝防哦。越發達越衛生環境越發達國家,其實它的那一個盛行率就會比較低。」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那大家知道我們在臺灣吃東西,有的時候難免會怎麼講,就是不可能做到公筷母匙的事情,大家高興起來,聚餐的時候就是夾來夾去的喝湯啊,什麼之類的,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同一杯飲料大家來分的。」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的致癌物,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六倍,且九成的胃癌和幽門桿菌感染相關。」
成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貳翔:「幽門桿菌一開始先造成慢性胃炎,之後可能進展為萎縮性胃炎,及胃黏膜腸化生等癌前病變,甚至惡化為胃癌。對幽門桿菌感染做早期的篩檢與根除治療,可以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率,達到預防的效果。」
高雄秀傳醫院院長趙昭欽:「那早期還不曉得有胃幽門桿菌的時候,常常有一些胃病,會一直不斷重複的發生,那後來發現,有幽門桿菌這個因素之後,用抗生素治療,其實有很多潰瘍的病人,就不會再復發了。」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抽血發覺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那一旦有抗體,很多人就會很緊張,就來做檢查,那現在政府也會推展了另外一種篩檢方法,就是說吹氣檢查,我們做碳13的吹氣檢查,如果是陽性的話,就代表現在正好有幽門桿菌的感染,另外還有一種做糞便的幽門桿菌的,這個抗原檢測也十分精準。」
醫師:「台灣幽門桿菌防治佳,胃癌發生率下降趨勢。」
醫師指出近年來,幽門桿菌防治在政府的推廣下,其實胃癌發生率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及定期檢測,就可遠離幽門桿菌威脅。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