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以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多線開戰,左打哈馬斯,右打真主黨,最近還一直跟伊朗秀肌肉。不斷針對真主黨的老大,一次又一次的斬首行動,讓真主黨的領袖,變成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
以色列作為猶太人組成的國家,從1948年復國以來,就一直處在非常不利的形勢。以色列人口大約有990多萬,佔地面積是22,145 平方公里。國土呈南北長、東西窄的狹長形狀,南北最長距離為450公里,東西最寬為135公里,沿公路從東到西只需1個半小時。這在國土防禦上容易被中間擊穿,分割成南、北兩部,被各個擊破。除西側為地中海外,陸地邊界都是敵對的阿拉伯國家,在土地跟人口上都對以色列形成絕對優勢。
然而以色列在如此不利的地理環境,以及極度艱困的國際處境下,沒有滅亡,還打贏了五次中東大戰,不僅鞏固了國家主權,還成為先進國家,這是小國生存之道的最佳範例。雖然國情跟對手不太一樣,但也值得臺灣借鑒。
其實中華民國和猶太民族的交流,源遠流長。在二戰中,當納粹德國開始對在歐洲的猶太人進行迫害和大屠殺之後,中國的上海,接納了成千上萬逃離納粹魔掌的猶太人,成為他們的避風港,有一位中華民國的外交官,甚至被以色列尊為國際義人。
被尊為國際義人的外交官
這位外交官叫何鳳山,是湖南的益陽人,出身貧寒,父親早亡,但他刻苦學習, 考入了德國的慕尼克大學,取得了經濟學博士,之後開始在中華民國的外交部上班, 2年後被派到奧地利公使館當秘書。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以後,中華民國駐奧地利的公使館,改為駐維也納總領事館,何鳳山成為了總領事。
德奧合併以後,納粹當局進行了種族清洗。一邊把猶太人送往集中營,一邊通知猶太人,如果他們能用簽證的形式,提供「移民證明」的話,就會被允許離境,那些被送到集中營的家人也會被釋放。
於是「簽證」為猶太人提供了逃離迫害的一線生機。但當時幾乎沒有其他國的外交官敢去幫助他們,怕一不小心得罪了納粹這條瘋狗。即使是像瑞士這樣的中立國,也要求納粹當局,在猶太人的護照上做清楚的標記,方便瑞士可以在邊境上即時遣返猶太人。只有中華民國的外交官何鳳山,及時向猶太人伸出了援手。
那時正值抗戰初期,日本在1937年8月入侵上海,11月12日上海淪陷,上海口岸沒有人值守,任何人都不需要出示證件,或是簽證就可以入境。何鳳山利用這個情況,向猶太人大量簽發「上海簽證」,作為「移民證明」,猶太人會被允許離開被納粹佔領的國家,被送到集中營的親屬們,也會被釋放一同離境。有了進入上海的簽證,猶太人也可以用過境的理由,進入其他國家。正如何鳳山所說的:「這些簽證只是名義上去上海。實際上能夠為猶太人提供一種途徑,幫助他們前往目的地。」
幾千位猶太人拿著上海簽證,逃出了納粹的魔掌。至於在德國跟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難民,雖然他們無法從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館辦理簽證,但是「上海簽證」成功傳遞出,中國的上海,可以作為猶太人避難所的資訊。在1938年至1940年,至少有18000位猶太人透過「上海簽證」,成功前往上海或第三國避難。
何鳳山那一代的愛國者,親眼目睹了中國在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之下,所遭受到的屈辱,決心不允許這種屈辱繼續。所以他對任何民族所遭受到的迫害都感同身受。何鳳山回憶道:「看到猶太人的厄運,深感同情是自然的;從人道角度來看,幫助他們也是應當的。」
200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授予何鳳山「國際義人」的稱號。同年在耶路撒冷為他建立紀念碑,碑上刻著「永遠不能忘記的中國人」。2005年,聯合國稱何鳳山為「中國的辛德勒」。201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對何鳳山給予褒揚,由他的女兒作為代表,接受時任總統馬英九頒發的褒揚令。
猶太人的建國之路
猶太人在二戰以後,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受到了二個國家的刺激,一個是納粹德國,另外一個是英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國中的課本都會教,世人基本上都知道,所以我們重點來說英國。
在1930年代,在英國殖民範圍內的中東地區,包括了兵家必爭之地巴勒斯坦。而那時的中東已經開始出現像是敘利亞、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等新的阿拉伯獨立國家,二戰開始以後,軸心國為了動搖英國在這個區域的統治,積極跟阿拉伯世界合作。
英國認為猶太人的利益,可以出賣給阿拉伯人。因為猶太人在納粹屠殺之下,絕對不可能倒向德國。為了討好阿拉伯國家,英國決定緊縮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的數量,公佈了「1939白皮書」,規定從1939年開始的5年裡面,只能允許75,000名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1944年以後,如果沒有得到當地阿拉伯人同意,就完全禁止。希望藉此可以換取中東的英國殖民地,跟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係維持穩定。
「1939 白皮書」的出現,讓猶太人認為英國是納粹德國的間接幫兇,因為納粹當時在抓猶太人的時候,仍然宣稱這些猶太人可能得到釋放,前提是有國家願意收留他們。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何鳳山總領事,向數以千計的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簽證」。
但是英國的白皮書,卻完全終結了猶太人前往中東地區避難的希望。猶太人認為,因為自己沒有國家,所以被英國犧牲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二戰以後,猶太人跳出來發聲,一方面是緬懷那些犧牲的同胞,另一方面是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這些舉動也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愧疚,轉而支持以色列建國,畢竟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在當時排猶、反猶的手段上,跟納粹德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那些當初前往第三國避難的猶太人,出於國仇家恨選擇在他鄉,同樣置身反抗軸心國的行列,在這些國家裡面,因為他們出色的能力,成功協助對抗軸心國,所以也獲得國際不少的支持。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跟一個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則由國際來共同管理。1948年5月14日,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宣告,「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家園建立,稱為以色列國」,以色列這個詞是個雙關,一個是「與神搏鬥者」,或是「神的王子」。
以色列建國以後,以穩固的民主政治、合理的政治制度,強大的軍事能力,而成為中東的強國。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其實以色列是一個沒有憲法的國家。
沒有憲法的以色列
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國會制定的14部基本法,避免了因為修憲很難,而阻礙了國家的發展。雖然以色列沒有憲法,但不影響它成為一個民主國家,有120個席位的一院制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跟修改國家法律,對重大的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監督政府工作,選舉總統、總理跟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參選,選民把選票投給支持的政黨。獲得3.25%以上選票的政黨,會根據得票按比例分配議席,這一點有點像中華民國,由政黨票來決定不分區立委。
以色列這種選制的原因,在於「國民不斷增加」的特殊國情。因為以色列不斷接受海外猶太人的移民,如果以選人為主的話,新移民就不容易發揮影響力。另外也是要照顧國內,阿拉伯人等少數族群的需要,避免他們在政治上被邊緣化。
所以以色列的選舉風氣,長期選黨不選人,小黨跟大黨的競爭比較平等,從建國以來就沒有單一政黨過半,但行政卻有很高的效益。雖然政黨競爭激烈,但民主制度未曾受到影響。即使是在戰爭時期,也沒宣佈停止憲政運作。這一點真的讓人佩服,因為很多國家只要一戰爭,通常就會實施戒嚴,或是其他類似的措施,基本上國內的選舉活動,也會因此而暫停。
民主制度讓國家不需要鎮壓政治上的反對者,或是花費龐大資源,去維持統治者的神話跟權威。民主制度也使得以色列儘管軍事組織很龐大,但卻沒有政變或軍人干政的風險,因為在外敵當前,他們有著共同捍衛國家的決心。
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內耗的來源。以色列採用接近英國的內閣制,國家權力核心為總理,不像採用雙首長制的國家,權力不能劃分清楚;也不像是總統制,在選舉裡面形成全國性的分裂跟對立。總理沒有固定任期,隨時可能會倒閣下臺,所以平常就必須接受大家的監督,這種可以隨時請你走人的制度,對民主政治的運作,起到了確實的鞏固作用。
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是以生存跟安全為最高目的。它的外交資產主要有四項:民主、中立、國家地位、情報跟軍事。民主讓以色列,在歐美等民主國家具有正當性,因為充分代表猶太人,是國際社會一部分。而且猶太人在當初,受到各種排擠的時候,有不少人逃到了美國,而且還成功身居要職,所以在美國有強大的遊說力量。民主制度讓他們的領袖,在國際之間有被信任的正當性,和他打交道,不會有支持獨裁者的道德問題。
雖然以色列跟美國關係密切,但卻沒有任何防禦跟同盟條約。以色列從來不加入美國主導的區域戰爭,也不參與國際維和,或是反海盜之類的行動。以色列的最高國家目標是「維持以色列獨立及安全」,任何國家只要不威脅這個目標,誰都可以跟以色列進行合作。國家地位讓以色列得以加入所有重要的國際組織,利用對關鍵議題的同意或反對,爭取他國的支持跟合作,也不會輕易讓國際組織,制定不利於以色列的遊戲規則。
在強敵的包圍之下,面對侵犯以色列利益的敵人,不說空話,真正做到雖遠必誅、一劍封喉,以色列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是主要的原因。
雖遠必誅的強大軍事力量
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當天,就立刻遭到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圍攻,從1948年至今,歷經了五次大戰,以及無數次的武裝衝突,而且每戰必勝,確保國家的生存跟安全。軍事的強大是主要原因。陸軍以戰車數量來說,僅次於美、俄和中國,空軍作戰飛機的數量,位居世界前十,作戰經驗目前應該只輸美國而已。
但是在1973年以前,美國其實沒有提供太多的裝備,以色列的武器並不特別出色。他們的裝備早期是來自英國跟法國,英法也沒有派軍事顧問,來指導他們怎麼使用裝備。這讓以色列在軍事上,不得不自己研發戰術跟準則,同時也對買來的武器進行改裝。這讓他們需要花很多錢買武器,但同時也造就了以色列「精確評估武器的裝備性能」、「充分結合特點的訓練」,以及「依據現實需要改裝」的習慣。
因為買武器的錢有限,所以必須精確評估性能跟缺點,避免錯誤投資。以色列必須去瞭解未來戰爭的性質跟所有預判。他們認為沒有誰的戰爭準則,完全適用於以色列,必須要自己研發出一套,適合以色列的戰術。因為選擇有限,所以對能買到的武器揚長避短,發揮設計上的最大特點,畢竟美、英等軍事強國,也不會專門研發一款,供以色列專用的武器,所以他們養成了很會改良武器的特長。1966年,以色列開始改進美國進口的裝備,加上以色列自己研發的軍裝。改裝讓以色列戰力大增,還讓以色列承包了土耳其的美製戰車改進方案,讓以色列的軍工企業,在國際的軍火市場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情報是以色列的另一大支柱。從1950年代開始,以色列就利用強大的情報能力,跟美國和英國合作。當時中東的民族主義風起雲湧,西方的油權備受威脅,以色列基於國家生存,對阿拉伯敵國的情報,有第一手的豐富蒐集,這都是他們跟西方國家合作的籌碼。等到蘇聯開始軍援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又因為本身軍事的需要,對俄製武器跟戰術都瞭如指掌,給美國提供了莫大的幫助,讓美國也不願意得罪以色列。
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更是滲透能力聞名,能深入中東各國的高層,以及伊斯蘭的武裝組織,掌握重要情報並追蹤暗殺的目標。伊朗前總統內賈德就透露,伊朗政府曾經建立一個反臥底組織,想要對抗以色列的情報機構,也就是「摩薩德」的滲透,但這個組織的領導人,跟他的下屬20名成員,竟然全都是摩薩德的臥底。 掌握情報讓以色列每次都能先發制人,尤其是在戰爭裡面,對敵人的基地、兵力、應對都瞭如指掌,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敵我意識&身分認同
以色列的軍隊組成比例,大概有9成是義務役,只有大約1成是職業軍人,以色列義務役的前線士兵,月薪是1,077謝克爾,換算臺幣大約是9200元。而志願役的軍官們,待遇換算起來跟臺灣的國軍差不多。
不過以色列人從軍,是沒有在計較待遇跟福利的,因為他們歷經歷史的慘痛教訓,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只能任人欺負跟屠殺,所以在1947年建國以後,他們都把保家衛國,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認為服兵役比升學或就業更重要,只有服完兵役,才能升學或就業,也沒有人去抱怨。他們非常重視服役經驗,在部隊服役時的單位,對他們的求職很有幫助,如果是精銳部隊或是特種部隊,求職時往往是一大加分。
以色列軍事強大的原因,首先在於他們的國家意志,堅不可催。儘管經歷過幾次戰爭,軍人的士氣跟戰鬥意志,依舊是非常高昂的。以色列沒有死刑、也允許軍人投降,所以他們強大的戰力,不是靠嚴峻的軍法來維持,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存在,讓國民有身分認同的歸屬感、有命運前途的決定權。一個沒有正當性的國家,國民沒有效忠的基礎,軍隊不可能有真正強大的戰力。國家的存在,才是他們軍人士氣高昂的保障,可以說是國家保障了國民,反過來在戰爭中,又是國民保衛了國家。
以色列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首先是強大的有形實力。從以色列的例子可以發現,有形實力是生存,以及跟其他國家合作的基本要件。尤其是沒有外交地位的小國或是政治實體,如果附近就有一個時時刻刻都想要武力吞併、「統一」你的鄰居,又沒辦法靠國際組織,或是有形的同盟主持正義,更必須優先強化軍事實力,讓他國知道,我們保衛自己的決心,在他國來增援之前,必須要能支撐相當的時日,所謂「自助而後人助」的意義就在於此。
當然強大軍事力量的建立,除了科技和設備上的精進以外,更需要全體軍民,對敵我意識的清楚認知,目前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服兵役、又或是瞧不起軍人。關鍵是在於欠缺危機意識,跟國家認同的教育。機艦圍臺、飛彈對準臺灣的中共,到底是不是敵人呢?
或許有些人會問,隨著兩岸來往的頻繁,不少人已經去過中國,或去旅遊或去學術交流,有的甚至隨著經商的父母定居。這些對中國不陌生、甚至還可能「異鄉成故鄉」的他們,還能保持敵我意識嗎?其實大家心中都是有一把尺的。敵人的定義就是「誰對我們構成了威脅」,只要把持好這個原則,就不會有敵我認同的問題。
中華民國的軍隊,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非常注重政治的思想教育,中共就是那個唯一的敵人,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議題,根本是沒得商量的。就算是20多年過去,兩岸的局勢有所改變,似乎在軍隊這方面,除了最多只有把「共匪」,改成「中共」以外,敵對的立場沒什麼太大改變。
國家定位不明,到底軍隊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就會出現疑義。為了動搖臺灣的民心士氣,破壞社會團結,中共不斷透過文攻武赫、散播各種認知作戰的手段,汙衊醜化國軍形象,扭曲政府的施政作為。最常見的就是進行認知作戰,想把臺灣民眾洗腦為現在跟中共開戰,就是為了「臺獨」而戰的認知。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國軍一直以來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國家生存發展而戰、保衛國家人民的福祉而戰,守護民主、自由、法治的生活方式而戰!國家的存在,讓國民有身分認同的歸屬感、有命運前途的決定權,國家保障了國民,反過來在戰爭中,又是國民保衛了國家。也許這就是以色列給臺灣帶來的最寶貴的借鑒。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愛國者」治港的下場
陳光誠:逆來順受還是勇敢打破專制束縛?人民必須作出抉擇
兩岸要產業合作 恐怕要先留意中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