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國內酪農生計,衛福部食安辦今天(14日)率跨部會與業者溝通後宣布,未來業者須取得國產鮮乳標章,其中文品名才可稱為「鮮乳」,以提升國產鮮乳的位階,避免消費者誤解;至於國外進口乳品的中文標示為「牛乳」,英文則一律稱為「milk」,與國際規範一致。
紐西蘭進口乳今年起零關稅,已有紐、澳乳品標示為「鮮乳」,引發國內酪農業者反彈,之後行政院指示效期14天內的乳品才可標示為「鮮乳」,但引發美、日關切,認為以天數區分無科學依據,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
面對美日貿易壓力,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決議不以效期區分鮮乳、非鮮乳,英文一律以「milk」標示;在中文標示部分,則提升國產鮮乳的位階,取得國產鮮乳標章者才可標示為「鮮乳」,其餘一律稱為「牛乳」。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14日接連召開兩場會議,分別由農業部與衛福部向酪農業者、食品業者與駐台單位說明最新規定,這項措施獲得酪農接受。食安辦主任許輔說:『(原音)整個政策方向是為了要幫助我國的酪農,要提升國產鮮乳的位階,避免消費者的誤解,日後希望要取得國產鮮乳的標章才能標示做鮮乳,經過跨部會討論後,認為用這樣的一個方法,才能夠更進一步的幫助酪農。』
許輔指出,食品業者反映希望法規寬限期可以再長一點,也希望政府清楚說明後續複雜的加工型態該如何標示,譬如以國產鮮乳製成的加工品、手搖飲的鮮乳茶等該如何標示,相關細節待後續跨部會討論後,會再進一步向業者說明。
由於相關措施涉及衛福部、經濟部、農業部,有相當多行政規則或規範須調整,新制預計明年7月上路。根據農業部資料,目前95%業者已取得國產鮮乳標章,在新制實施前,農業部會輔導少數業者取得標章。
至於與會的駐台單位包括美商工會、歐洲商會、日本在台協會,以及紐西蘭、澳洲等皆有派員參加,政府在會中詳細說明相關措施。
對於此舉是否會造成國際貿易障礙,許輔強調,這項作法就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原本鮮乳的英文標示為「fresh milk」,之後一律稱「milk」,與各國及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規範一致。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保存期14天以下才可標「鮮」乳 最快2月下旬重新預告或直接生效
食安辦稽查台灣茶、進口蛋、市售牡蠣 把關消費者權益
酪農業不滿進口乳標示「鮮」乳 政院指示鮮乳效期不得逾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