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一個在中國社交平台迅速流行的新詞「老鼠人」(rat people),引發了媒體與輿論的廣泛關注。這個名詞起初帶有自嘲意味,如今已演變為一種現象級的青年文化標籤,描述那些長時間待在房間、不工作、不出門、生活節奏低耗能的年輕群體。他們躺在床上,窩在昏暗的角落,整日滑手機、靠外賣度日,彷彿成了都市地下的「鼠族」。
從「躺平」到「爬不出洞」
根據社交平台數據,截至2025年第一季,「#老鼠人」標籤瀏覽量已突破20億次。「老鼠人」現象是「躺平文化」的升級版。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就業機會減少,年輕人從「四不主義」、「十不青年」進一步走向極端躺平,這群人普遍具有以下特徵:作息顛倒、社交局限、活動範圍極小,卻資訊敏銳。他們並不以此為恥,反而透過短片記錄「一天不下床的快樂生活」。
過去「躺平」是一種對社會高度內卷的被動反抗,因為躺平的韭菜不好割,才能在中共的鐮刀下過自己的小日子,而「老鼠人」則更像是主動退場。面對畢業即失業、工資偏低、房租與生活壓力日益沉重,許多年輕人選擇退出競爭體系,轉而尋求心理舒適與低壓環境。一名自稱「老鼠人」的網民在平台留言:「我們不是不想融入社會,是社會從沒給我們空間。」可以說,「老鼠人」是一種更深層的社會疲乏現象。他們並非反社會,而是對社會絕望,又或者說他們已累得無力爬出洞。
畢業季來臨 1222萬新鮮人投入市場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將有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相對2024年的1179萬和2023年的1158萬,數字持續攀升。根據中國知名在線招聘平台「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202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55.5%,而2023年則為57.6%。眾所周知,這些公開數據有摻水之嫌,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丁學良早前在報章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去年應屆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率大約是30%至35%。退一步說,即使用五成半就業率計算,即代表應屆畢業生一投入社會,連同上一年找不到工作的,市場需要約1800萬職位才能消化這兩年的高校畢業生。
隨意點擊「中國畢業生」、「年輕人失業苦況」題目相關的視頻,有上海女生說,兩年前大學畢業時找到一份月薪人民幣八千元的工作,但她沒去做,一心考研究院,希望畢業後工資更高。兩年後研究院畢業,找了半年只找到一份月薪兩千的文職工作,賺的錢不夠開支;有人在外資企業被裁後投了八千份履歷,大大小小的招聘會都去了,也沒回音。這些情況不是孤例。前幾年還有不少人批評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放不下「孔乙己」的長衫,但現實是,社會風雨根本不管你裡面穿什麼衫。有一段影片一針見血地問道:當上一代罵年輕人不能吃苦時,能否換位思考,而不是吃盡時代的紅利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肆意批評?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至少活得輕鬆。「老鼠人」不是輕浮的社交媒體話題,而是一場無聲的社會對話。它呈現了中國青年在高壓社會與經濟焦慮下的心理適應方式。表面看來是逃避,實則是在無力面對的時代中的一種自我保護。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國安大法全方位覆蓋 香港多元自由表達空間再萎縮
當大門緊閉小門敞開 美國收緊簽證與香港教育接收的隱憂
『八九六四』,面對『真相』思考真問題(下) ─『中間力量』缺失與民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