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衝突與台灣:戰時動員下的殖民治理與認同轉型/魯云湘

盧溝橋衝突與台灣:戰時動員下的殖民治理與認同轉型/魯云湘

【『好報』報系:台灣好報】 2025-07-07 12:44

魯云湘(智庫研究員)

民國26年(西元1937年)7月7日夜晚,日本關東軍在北京豐臺附近盧溝橋一帶演習時,藉口一名日軍士兵「失蹤」,向駐守宛平城的中國駐屯軍提出入城搜查要求;遭拒後,雙方爆發衝突,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翌日,日軍對宛平城及周邊地區發動大規模砲擊,並迅速挺進華北腹地,拉開長達八年的全面抗戰序幕。

事變引發中日激烈交戰後,國民政府立即調派中央軍北上,打破《何梅協定》框架,意圖以戰求和,同時爭取英、美等列強的支持與干預。日方則乘勝持續向華北推進,導致平津地區失陷,令抗戰形勢陷入膠著。直到上海戰役爆發,戰火才全面蔓延至華東各地。

對台灣而言,七七事變後的日本帝國,大幅強化總體戰動員。在本土推行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隨即擴及台灣,當局強制整合教育、產業與輿論,以支援中國戰場。台灣總督府明確提出三大治台方針:一為「皇民化運動」、二為工業化,三則是使台灣成為向中國南方與南洋「南進基地」。

事變爆發後,日本在本土全面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並迅速將此模式擴及當時的為殖民地的台灣。台灣總督府遂強制整合教育、產業與輿論,以支援中國戰場的物資與人力需求。為確保戰時體制落實,當局提出三大治台方針:
其一,皇民化運動:推動同化教育與精神整備,塑造對天皇的忠誠;
其二,工業化建設:擴充重化工與軍需產能,強化戰略後方;
其三,南進基地定位:將台灣打造為進攻中國南方及南洋的前進據點。

誠如前述,台灣總督府加速推行皇民化教育,目標在於消除台灣人的漢文化意識,植入大和魂與皇國史觀。為此,教科書經重新編輯以強調日本歷史與天皇崇拜,校園與公共場合禁止使用漢語,全民須改用日式姓名並參與神社祭祀;學生還須在校內定期背誦天皇詔書,民眾則被迫以日文處理公文與日常書寫,違者遭受懲罰。這些政策,旨在鍛造對天皇絕對忠誠的「忠良皇民」,為日本的全面戰時動員,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

其次,台灣的工業與農業資源,被日本政府大規模徵用。甘蔗製糖、稻米與礦石不僅滿足本島需求,更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戰場及東南亞前線。同時,台灣港口與鐵路網,成為軍需品的主要轉運樞紐,支援日軍南進戰線;在地輕工業廠房,則被迫改造為彈藥、軍服等軍需物資的生產基地。這一連串動作,不僅突顯殖民當局,對台灣經濟體系的全面掌控,也為日本的戰時機器提供堅實後盾。

而社會輿論則在殖民當局的嚴密監控下,從都市到鄉鎮的報紙、廣播與宣傳隊無一倖免,日日播放戰況報導與動員演講。表面上,不少知識分子與社團為求自保或順應政策,公開附和皇民化政策;然而,仍有少數人士暗中收藏中文刊物、私下擴散抗戰訊息,真實反映殖民地知識界,在同化壓力與民族認同之間的掙扎與抵抗。

回望戰後局勢,七七事變不僅成為中日戰爭的關鍵轉捩點,也深深改變台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認同。儘管皇民化政策與經濟動員,未能徹底抹除島內的漢族意識,它們卻在育成戰後政黨生態、族群認同衝突與社會運動等方面,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理解這段歷史,有助於剖析台灣現代化發展中殖民體制的殘存影響,並為當代的身份認同議題提供歷史脈絡。

在日軍侵華浪潮中,台灣由被動殖民地轉型為戰時支援基地,其社會、文化與經濟皆經歷改造。這段過去,不僅透漏殖民統治下的創傷,也突顯台灣多重身份認同的矛盾糾結。儘管今日對日本時期部分公共建設(如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仍抱以肯定,這並不意味忽視其背後的殖民動機。唯有理解這些歷史,我們才能更清晰地面對國家定位與敘事爭議的複雜課題。(照片翻攝畫面)

熱門文章
震碎三觀!水逆前夕「道德淪喪無底限」 唐綺陽警告1事
震碎三觀!水逆前夕「道德淪喪無底限」 唐綺陽警告1事

TVBS新聞網

天熱「背一路痛上來」恐出大事!  逾48小時死亡率50%
天熱「背一路痛上來」恐出大事! 逾48小時死亡率50%

匯流新聞網CNEWS

影/百年交情一夕破局!台南西羅殿宣布與普濟殿斷交 王醮活動突爆衝突
影/百年交情一夕破局!台南西羅殿宣布與普濟殿斷交 王醮活動突爆衝突

記者爆料網

快訊/國民黨團提普發現金一萬元 立院三讀表決通過
快訊/國民黨團提普發現金一萬元 立院三讀表決通過

上報Up Media

53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