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退休金拉警報,退休與其指望政府,不如靠自己。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鴕鳥心態,等到年過半百、賺錢能力衰退時,想存退休老本已經來不及。
撰文◎高永謀
歐債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風暴的主要根源,便在於希臘等國的退休福利太優渥,導致財政長期寅吃卯糧、舉債度日,終至不可收拾。原本多數台灣人還以為,這些問題遠在天邊事不關己;沒想到,勞保、勞退、公保、軍保等社會保險制度,相繼爆發破產危機,引起民眾恐慌,且危機看似愈演愈烈,不可能再維持現有退休福利水準。
雖然政府主管機關再三保證,勞保等社會保險安然無虞,但早已看慣政府承諾跳票的民眾,紛紛以行動投下不信任票。投保人數超過800萬人的勞保,一星期便被提領超過200億元,有人寧可放棄相對優渥的年金給付,選擇一次提領退休金,以求「落袋為安」。
別寄望「船到橋頭自然直」
不過,台灣雖然面對類似希臘的危機,但風暴等級卻小許多。一來台灣人儲蓄率向來在全球名列前茅,對社會保險退休金的依賴程度,遠低於歐豬各國;二來台灣中壯年多半另有理財退休計畫,即使可支領的社會保險退休金縮水,甚至分文不剩,也不至於貧苦終老。
台灣社會保險制度若爆發危機,衝擊最大的並非中壯年世代,而是薪水既低、又無理財概念與規劃的青年世代。先前有些人樂觀相信,即使不儲蓄或理財,只要不負債,退休後仍可靠著社會保險退休金過日子;如今猛然夢醒,退休只能靠自己,無法再仰賴政府。
劉凱平、洪偉翔、姜漢中等3 位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理財規劃顧問)都認為,青年世代必須提早為退休做準備,才可享有高品質的退休生活;愈晚為退休做理財規劃,就得不斷下修退休生活的期望值。倘若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鴕鳥心態,屆時恐怕得延後退休年歲,甚至永無退休之日。
高所得者退休未必更有保障
「與其煩憂、不如行動!」常被問起如何規劃退休的劉凱平直截了當地說,青年世代如果不立即著手擬定、執行退休計畫,煩憂只會與日俱增,等到發現「再不做就來不及」時,理財計畫的選擇已然不多,甚至因為賺錢能力衰退,只好無可奈何、過一天算一天!
劉凱平認為做退休規劃時,不要有超出能力所及的期望,或者一廂情願的假設,例如年年加薪、投資只賺不賠、銀行永遠維持低利率等;更重要的是,退休計畫必須逐年檢視、調整,否則一旦計畫趕不上變化,極可能前功盡棄。
值得警惕的是,劉凱平觀察,高收入者比起中低收入者,不見得更能安享退休生活,因為他們已習慣過高消費的生活,退休後很難由奢入儉;還有人自視甚高,熱衷高風險的投資,最後非但保不住退休金,反倒落得鉅額負債。
劉凱平認為,30、40歲的青年世代做退休規劃時,不能過度寄望於投資獲利,當務之急乃是提升收入所得;而到了50歲之後,可承受的風險已大不如前,理財方式應從積極轉為穩健。
在退休理財步驟上,劉凱平力主應先建立保險的防護網,再談其他投資。洪偉翔則認為,至少得先存到100萬元,再以「333原則」進行資產配置、分散投資。姜漢中強調,「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得從節省不必要開銷開始做起,否則一切皆是空談。
先建保險防護網免除後顧之憂
談到退休理財,劉凱平認為,首先得構築保險的防護網,讓自己與家人無後顧之憂。其中壽險、醫療險、重大疾病險人人必備,如果是常出勤、出差或危險性較高的工作,更應酌量加保意外險,即使不幸遭逢重病事故,也不至於墜入貧窮深淵。
最近有些壽險公司強打終生壽險,但劉凱平比較後發現,定期壽險的保障其實與終生壽險相去不遠,但價格卻低廉許多,提醒大家勿被字面所迷惑。購買定期壽險更為明智,可將省下來的錢,用來定期定額投資優質的全球型基金,便能同時兼顧保障與獲利。
在眾多投資工具中,劉凱平認為,基金最適合作為退休理財計畫的核心,建議少碰股票為宜,因為基金的波動遠低於股票,較易操作、避險,而定期定額投資更可穩健獲利。在各種類型的基金中,他最推薦績優的全球型基金,且無須訂定停利點、停損點;但反對投資風險偏高的區域型基金、或是單一題材型基金。
至於應儲備多少金額,方能安然退休?劉凱平說,沒有標準答案,端看想過何種退休生活而定,不見得可套用他人退休理財規劃,額度得自行計算方知。
「年近半百,才存退休老本」洪偉翔感嘆說,對許多年輕上班族而言,退休彷彿遙不可及的議題,畢竟橫在他們眼前的人生課題,包括結婚、購屋、養育子女、供養父母等,樣樣都得花錢,壓得他們幾乎喘不氣來;加上晚婚晚生已成社會趨勢,大多數人得等到40歲,甚至50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做理財規劃。
台灣薪資水準長期停滯不前,洪偉翔不諱言,不少青年世代對未來感到悲觀,索性及時行樂,還天真以為,退休以後光靠勞退、勞保年金,就可維持衣食溫飽,不願為退休做理財規劃。但他提醒,就算勞保、勞退基金不破產,年金給付也不縮水,都難以支撐未來的退休所需。
「唯有薪資較高,且工作年資超過35年,甚至達到40年,才能領到高額的勞退、勞保退休金。」洪偉翔估算,一般年資20多年的上班族退休後,平均每月可領2萬多元,雖然看似不差,但台灣年均通貨膨脹已達2%,「在20年後,2萬多元約等於現在的1萬元,根本不敷使用!更何況,勞保、勞退給付勢必持續下修,一定得自力救濟才行。」
洪偉翔認為,退休理財至少得先存到100萬元,否則根本無法進行資產配置,一動還不如一靜。而且,理財規劃不能以「形容詞」為目標,應設定「具體數字」進行管理與追蹤,例如估算退休後每年所需的金額,再乘以可能的餘命年數,即是應自行準備的退休金。
不能只有夢想,更要設定具體目標
倘若已存到100萬元以上,洪偉翔建議用「333原則」進行理財,將可運用資金粗分為3等分,第一等分放在銀行定存;第二等分投資長期獲利平穩的金融商品,如固定配息的債券型基金;第三等分則可短線操作,但切忌投機,否則便違背「穩中求利」的基本原則。
雖然65歲為法定退休年齡,但姜漢中為客戶進行退休理財規劃發現,一般上班族理想的退休年齡平均為55歲,不過真正可在此年齡退休者,卻是少之又少;關鍵在於,很多人只將退休理財規劃當作「夢想」,而非「目標」,根本沒切實付諸行動。
姜漢中同樣認為,擁有100萬元的可運用資金,乃是退休理財規劃的最低門檻,否則很難分散風險,只要投資稍有虧損,恐將會難以承受。還不如致力提升個人收入,較為實際。
退休理財規劃的第一步,姜漢中認為,應是儉約過日,並透過記帳管理金錢流向;這雖是老生常談,對於熱衷追逐時尚新品的青年世代,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強調儉約並非吝嗇,而是降低不急迫、不必要的消費,例如吃大餐、購買最新3C產品、頻繁國外旅遊等,要戒除輕率花錢的惡習。
夫妻共商退休大計
「以一對上班族夫妻為例,一個月的總開銷,扣除房貸、保險、兒女教養費等固定支出,應壓低至2.5萬元以下,其餘應通通存起來,作為理財投資的本金。」姜漢中提醒,除非決定一輩子單身,否則退休規劃並非一個人的事,夫妻倆應共商退休大計,協調彼此的腳步和策略;「至於單身族,更要盡早做好退休理財規劃,以免晚景淒涼!」
上班族工作忙碌,沒太多時間鑽研投資理財,姜漢中認為,定期定額投資優質基金,仍是最佳理財方式,不宜多涉入股票。大多數基金皆以股票為投資標的,但風險卻又遠低於股票,上班族無須天天緊盯股市,擔心股價漲跌。如果想獲取豐厚的利潤,姜漢中建議青年世代,不妨挑選1、2個有潛力的區域,或數個有興趣的產業,深入研究其趨勢,投資相關優質基金,當可加速實現財務自由、安享退休生活。
【更多精采文章,請上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