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食物接觸空氣中的水分而出現氧化的現象,因此食品業者多會在包裝或容器內置入「乾燥劑」或「脫氧劑」,以吸收密封包裝內所含纳的水氣。不過一旦拆開食物包裝,你會毫不遲疑地把「乾燥劑」立刻處理掉,還是將它繼續保留在包裝裡,直到食物吃完為止?為瞭解臺灣民眾通常會如何處理食物包裝內的「乾燥劑」或「脫氧劑」,波仕特線上市調在8/2(日)針對13歲以上會員進行調查。
根據Pollster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對於食品包裝內的『乾燥劑/脫氧劑』,請問您都習慣如何處理?」所進行的調查結果,以「繼續放著直到食物吃完」者占多數,約為整體受訪者之52.7%,其次為「只要包裝一開封就立刻丟掉」23.7%,而「沒怎麼注意,有看到才丟」21.7%則以微小差距緊追在後。由結果推測,民眾可能認為即便在食物開封後,「乾燥劑」仍具備吸收多餘水氣的功用,因此高達半數之比例選擇繼續保留「乾燥劑」,而不會立即丟棄。不過事實的確是如此嗎?
實際上,正確的「乾燥劑」使用方法並非「保留直到食物吃完」,而是「開封後立刻丟棄」!由於食物開封後,「乾燥劑」接觸到包裝外的空氣便會大量吸附濕氣,當吸收之水含量遠高於食物本身時,便可能使「乾燥劑」將水氣移轉至食物上,反而加速食物的氧化。因此,倘若食物開封後尚未吃完,則應先將包裝內的「乾燥劑」丟棄,以避免食物變質。不過,若是一開封就將食物送入「五臟廟」的話,那倒是不用煩惱該怎麼處理它啦~
此調查針對波仕特線上市調網13~6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1,430份,調查時間為2014/8/2(日),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2.59%。執行方式是波仕特線上市調網(Pollster Online Survey)透過網站市調平台,針對會員進行抽樣調查;由波仕特發送email邀請會員填寫波仕特所發佈的問卷,進行市場調查及市場訊息蒐集。波仕特會員皆經過手機簡訊與email雙重認證通過,樣本資料可信度高於一般網站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