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文化雲林篇】西螺老街的新生活
民報
2015-11-03 00:00
西螺位居台灣西部平原中間位置,是全台最長溪流濁水溪畔最大鄉鎮。早期靠著河岸碼頭,便利的水路交通而聚集人潮形成街市。西螺東市場區商業交易熱絡,向外拓展而有西螺街,現在行政區域稱為西螺鎮。土地面積4993公頃,農地佔74%。2015年9月的人口數是4萬6911人,農作人口佔35.7%,主要作物為稻米、蔬菜。鎮內擁有如醬油、豆皮、精米等著名農特產品。全台最大的果菜市場及周邊生產合作社,每天進出約3千公噸交易量,佔全台近40%強度,亦是西螺一大特色。
西螺發展史 日治時期最繁華
西螺鎮自清起,三百多年發展史中,1920-1945年日治時期,是最繁華的年代。西元1937年時,由街長廖重光,計畫主持西螺都市計畫變更後,西螺街內每條道路寬敞整齊,路兩旁紅磚綠樹,人車分行的人性化設計,當年在全省街道美化比賽時勇奪第一美譽。位於鎮內北端的西螺大橋在第三任鎮長-李應鏜的大力奔走之下,於西元1953年1月開始通車,當時是遠東第一,世界第二長公路橋,更是國民黨政府遷臺後的第二大建設,西螺在三、四十年代成為台灣中部繁華的農業鄉鎮之一。
「西螺老街」,指西螺鎮延平路,東起大同路,西至中興路,總長約840m,北起修文路,南至中山路,仁和街之範圍,區域內含永安里、中和里、福興里、光華里等四里。西螺老街空間分為公私兩種。公共空間:包含延平路與東市場,東市場是西螺第一處市集地,也是西螺老街的文化起源。私人空間,142棟私有老街屋,是西螺老街的寶藏,每一間老屋內的故事,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西螺老街(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提供)
延平老街存留豐富文化資產
西螺老街區是早期西螺人口密度最高之處,1940年時曾是100%開店率的商業區。日治時期,此區亦是富人仕紳聚居處。豐富的文化資產大部份發展並存留在西螺老街區段,如新興閣布袋戲創設於延平路54號,黃海岱學習北管的錦城齋北管曲館設立於市後街,百年老店丸莊醬油位於延平路25號,還有西螺大橋、西螺戲院、捷發乾記茶莊及西螺東市場等歷史建築亦都聚集此區。
但是,時光更迭,曾有半世紀的時間裡,西螺街市榮景不再,居民怨嘆聲四起,究其原因,在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由農業到工業外銷,再到科技工業的變遷過程中,西螺的年輕人力逐漸離鄉到外地覓職。還有,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讓西螺的商賈富人財產頓減,致使對國家社會的信心喪失,鼓勵兒孫遷居國外。這些都是西螺老街逐年消沉的原因。
不忍老街衰退 開啟活化計畫
因為不忍文化發展源頭的老社區衰退,螺陽文教基金會2002年起,進駐捷發茶莊老屋,開始進行社區營造工作,環境改善及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等工作。
2006年文建會制定「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後,螺陽文教基金會開啟了2007起幾年的「西螺老街活化計畫」。我們啟動老街區保存活化的五個理由如下`:
1.搶救傾頹之歷史性建築,重整歷史場域文化意象。
2.遏止歷史場域人口流失,重建生活機能環境。
3.以社區營造手法,啟動地方文化復甦與再生契機。
4.輔導產業升級,傳統加工復甦,增加經濟收入。
5.重建老社區生活自信與榮譽感,營造社區幸福指數。
初期我們除以修復老建築及公共景觀為開端外,希望側重於較少人注意的社區居民關係、生活文化發展及經濟產業復甦等為重點。我們從最基礎的規劃設計開始執行,因熟稔區域特色,有在地組織的深度耕耘優勢,但也有投入過深,陷入盲點的缺失。期間不斷參考國內外案例,以20世紀之後,國際組織ICOMOS對於「老城鎮歷史場域」的各宣言、條約,決議文與台灣各地的「區域型計畫」伙伴單位,做為比較與修正參考。秉持建立「悠遊慢活人文生活空間」為社區活化原則。並制定了以下工作策略及實施步驟。
西螺老街三進式的捷發老屋(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提供)
初期修復保存 加強老街生活機能
2007年訂立的工作策略:
1.老街屋原樣修復保存
2.增加歷史街區外圍公共建設,加強老街內生活機能
3.增設街區生活博物館(非營利單位)
4.引進國內外學術單位,內外激盪加強創新力量
5.獎鼓勵策進理想商業種類
6.組織居民自治管理單位,維護公共造產
7.辦理國際青年文化節慶活動
8.添增藝術創作,加強區域風格
2011年感於需積極召募年輕人參與,再增訂四個策略:
9.全網路空間
10.建立青年聚落
11.文化資產校園人才培育計畫
12.建立傳統房屋修復工序,加強居民自力維護能力。
實施步驟:
1.由公而私(整修公共景觀-私人空間)
2.由外而內(修復街屋立面-屋內空間)
3.由硬體而軟體(由建築整修-街區活力提升)
4.生活與生計兼顧(生活品質與經濟振興兼顧)
老社區新生活 老街居民重展歡顏
西螺私有地闢建而成的應谷花園(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提供)
2007年先由西螺鎮公所啟動整修公共景觀環境,種路樹,重修人行步道開始,再由螺陽文教基金會修復66號螺溪齒科老建築的立面及騎樓,啟動至今完成私人老屋修復44間。協助打開商店活化營業42間店家,增設公共空間5處,設立2處公共停車場,傳統市場轉型為文創市集,媒合屋主與社團、企業共同活化閒置老屋重新再用,藝術家進駐等等。老街上重新打開了多間老屋的門窗,老街居民的面容重新展開歡顏,移居而來的台中人,因生活頻道相同,很容易就融入了社區生活。
台灣文化蘊藏最豐富的地方,總是在這些傳統小鎮不太起眼的巷弄中,或是歷史長屋各進之間的天井間。我們非常珍惜這份常民文化資產。西螺老街文化資產保存,講的是一個生活場景,縱橫百年歷史,像濁溪水潺潺靜瑟的流過,不知不覺中它培育出數百代螺陽的子民般的平常,這裡真實的反應台灣農業小鎮庶民的生活面。我們省思「悠遊慢活的人文生活空間」的慢活生活方式,也一直避免走向片面的觀光消費老街的型態。經過幾年的檢討,西螺老街產生出「保存傳統文化與營造新生活方式」的區域核心理念。希望是一處「老社區 新生活的實驗場域」。
西螺老街保存活化運動之變化
西螺老街活化運動,不僅景觀修繕美化了街容,吸引參訪者的眼光,修繕後的空間亦妥善活化利用,社區居民也開始參與地方的活動。我們用幾個案例地點,來看一下這幾年的變化-
1.捷發乾記茶莊(92號)─螺陽文教基金會進駐成立西螺老街文化館後,積極推動老街活化工作,成為一股向上提升,安定的力量。
2.螺溪齒科(66號)─啟動私有老屋立面騎樓整修工作,刻劃第一道新生曙光。
3.東市場(35-51號)重新開張為文創市集,不定時舉辦音樂會等活動,為安靜的小鎮注入新鮮活力。
4.慶裕成老屋(74號)─螺情滷味企業進駐並修繕破敗的房舍,成為老屋再用的精典。伴手禮是遊客的最愛。
5.社區圖書館(81號)─開放社區閱讀空間,社團相挺進入老街。2樓西螺背包客棧,歡迎走天下的背包客駐留,記錄多少徒步闖天涯年輕的足跡。
6.鐘樓咖啡(76號)─老街地標易主,由台中都會遷入的新住民,夜晚鐘樓傳出悠揚的琴聲,帶給老街居民不一樣的省思。
7.72ART(72號)─駐地藝術家進入老街,為老社區注入一股芳香藝術的年青活水。
8.東市場柑仔店(51號)─紅髮高瘦的老外進駐柑仔店當店員志工。居民開始習慣晨昏看到騎單車的老外穿梭在街上,Hello!落幾句破英文與外國人交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9.青年聚落(106號)─為營造當代老街故事,凝聚社區情感,舖陳一處舞台成立社區劇場,我們聚集了社區居民籌演一齣西螺老街的環境劇場「西螺大橋推手-李應鏜瘩故事」。在2013年底有過盛大賺人眼淚的演出。現在是常年滿座的,年輕人喜愛駐足的西班牙小酒吧「YEN’S KITCHEN」。濃濃異國情調, 晚間的非洲鼓樂,最近有一句話在坊間流傳, 「你如果在家裡找不到我, 就知道我在YEN的廚房喝啤酒」。 這是一個全新的老街生活的體驗,開始在這裡蘊釀。
西螺老街活化後新開的商店(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提供)
西螺老街緩步前行 有別於過度商業化的風情
夜間,老街產生一種靜謐的風華,街旁的店家端出茶几茶水,在昏黃的街燈下,天南地北聊開,對散步的鄰人喊一聲「要不要喝杯茶?」這是小鎮的情親,生活的悠閒氣味瀰漫在空氣中。與三峽、大溪等商業化老街相較,西螺老街的起步較晚,在看過其它老街運動過程中,商業吞噬生活空間的前車之鑑下,西螺老街緩步前行,展現有別於過度商業化的老街風情。這是一條重新開始營造為生態博物館的老街,文化、商業與生活並存,既珍視歷史文化傳統,亦展開雙手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同時體現悠遊慢活的在地生活美學。西螺老街的進展步調有一點緩慢。但是,我們認為,「慢」沒什麼不好,「慢」符合西螺的情境,然而,「慢工」需要出「細活」,西螺老街在細細雕琢之下,已經產生居民自力,團結更新的內聚力量,一種社區自主,產生自發的老街新生樣態正在滋長中。
青年力量落地生根 老街不會走回頭路
西螺東市場假日親子活動(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提供)
西螺老街活化運動過程中,街區居民在初期的參與並未熱烈,「外熱內冷」在那時期非常明顯。直到2012年,我們視為活化運動的火車頭─「東市場」重新再用後,產業經濟有點提升了,外地人遷入居住,企業投入資金相挺後,居民才有所回應。2013年,在東市場文創市集提升了社區信心後,我們再提出設立「青年聚落」概念。年輕人力有無長期進入老街,生活與生計有無機會並存發展,期程的長短,資源需求多寡,都是西螺老街有無可能繼續發展的重點。只要3處青年聚落能在西螺老街落地生根,老街將屹立不搖,不會走回頭路。那麼,今日我們所做的努力才有可能開花結果,老社區重新活化存在的意義價值,才將得以真正展現。但自2013年起,文化部對於區域活化經費的大幅縮減,公部門的忽略退縮,讓我們警覺出西螺老街需自力自強,並尋求異業結盟等支持是必要的措施。2015年雲林高鐵站開始營運通車時,將是西螺老街活化運動的檢驗期,會因高鐵帶入人口,還是更多的人離鄉出外了?這對我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台灣各地的歷史街區都各擁有一段精彩風華歲月,產生過許多人文薈萃的文化資產,亦皆因時空更迭造成人心潰散,老街區要追求的,除了具象的建築景觀的保存外,樂觀進取安適的新生活改變調適,是必然的,因為,沒有快樂因子存在的場域無法留住年輕人,缺乏年輕力量的地方,就沒有未來性可言。西螺老街因為還有一群人,幾個組織願意支持投入,至今尚稱已遏止頹勢,希望願景何日可達並不確知,我們清楚的是,西螺老街在每一居民的努力下,會一日比一日更美好而已。
(轉載《民報文化雜誌》第九期)
ShareBa推薦
熱門文章
熱門新聞
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