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學新聞轉化為一般大眾能懂,並且樂意吸收的資訊,甚至讓民眾產生樂趣,提升對科學的愛好度,最終讓民眾能參與大眾議題的評斷,是PanSci泛科學的經營理念。
撰文/翁書婷 攝影/侯俊偉
「電影中的射箭與物理、這才是分手的心理學、用空間為科學說故事。」3月30日晚上6點,士林社教館外漆黑一片,但裡頭卻傳來陣陣開懷笑聲。台灣最大的科學資訊平台PanSci泛科學(以下簡稱泛科學)正在舉辦「科普與新傳媒」論壇,演講嘉賓與現場300多名年輕人互動熱烈,還有媽媽帶著還沒上小學的兒子參加。
泛科學是台灣最大的科學網站與科學社群,聚焦在科學相關議題,有80位科學部落客加入供稿,平均每天有超過2萬次的文章點閱,總文章數也達到2780篇。
除了核四、美牛案、瘦肉精等嚴肅議題外,部分文章從生活切入科學議題,如〈究竟是「聞」,還是「嚐」到味道?〉、〈心跳速度與壽命長短的關係密切〉等,因此大受網友好評,單月獨立訪客破13萬人次,主要的讀者為高中和大學生,成為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來源。
創辦人鄭國威是台灣資深網路部落客,雖然大學念的是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卻對媒體工作情有獨鍾,因此研究所選擇念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當時還是研究生的他,除了是媒體改造學社的成員外,也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義工與全球之聲網站中文版的志工,並以媒體改革為核心理念的「龜趣來嘻」部落格聞名網路圈。
開發老少咸宜的話題
鄭國威從部落客的角色,轉變為獨立媒體泛科學的經營者,來自於一個「美麗的意外」。泛科學由非營利組織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成立,最初是協會的一個計畫。
2010年鄭國威承接一個以生物醫療為主的政府專案,因為缺乏經驗出錯,案子無疾而終。但就在當下,鄭國威發現台灣主流媒體缺乏科學新聞,因而決定創辦泛科學。「台灣的主流媒體有太多的黑洞存在,如科學新聞就是一個大黑洞,主流媒體完全沒有科學記者,我們所接觸的科學新聞都是外電翻譯的,」鄭國威說。
缺乏科學新聞,對於台灣社會競爭力影響巨大。鄭國威說,台灣很多公共議題都和科學有關,如是否該停建核四?瘦肉精的標準如何訂定?這些公共議題因為高度專業,讓一般人無法評斷,使得公共議題變成少數專業人士的評斷。
因此把科學新聞轉化為一般大眾能懂,並且樂意吸收的資訊,甚至讓民眾產生樂趣,提升對科學的愛好度,最終讓民眾能參與大眾議題的評斷,成為泛科學的經營理念。
「科學其實是老少咸宜的,科學其實並不枯燥,是很有趣的事,人人心中都有喜歡的科學議題,」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馮瑞麒說。如駐站作者程威銓就以認知心理學解讀愛情,以〈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難道遠距離真的難以維繫?〉、〈失戀的第五種可能〉等文章大受網友好評。
不過,在科學走入日常生活的同時,泛科學也緊守科學新聞的嚴謹性與教育責任。「科學新聞是很嚴謹的,對於事實的評析需要高水準的研究與數據做為實證,不是沒有根據或根據可信度不足的人云亦云。泛科學不會只討論快樂的科學新聞,像哪裡有發現小行星?哪裡有發現新物種?有很多不快樂的、沉重的新聞也必須關注,像禽流感與瘦肉精等議題,」鄭國威說。
商業模式再思考
泛科學除了網站經營,也進行線下與線上的整合,經營社群經營,擴大影響力。
除了定期舉辦科學聚會「PanSci M.I.C.」和巡迴演講壯大社群外,也和出版社合作出書,增加網站知名度,「《為什麼E=mc2?》這本書賣得相當好,是博客來科普類暢銷排行榜的第一名,」泛科學編輯陸子鈞說。此外,泛科學也設置「天天問」平台供民眾發問,並解答民眾的科學問題,如「從演化觀點,為何傷口快好了會很癢?」等。
目前泛科學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政府對於科學傳播的認知。在政府單位的定義裡,科學傳播的概念相當封閉,因此泛科學這樣的網站很難被政府認同,很難申請到政府經費。而泛科學也還沒有出現成熟的商業模式,尚在虧損燒錢的階段。
「我們在多次試煉之後,未來可能有幾種商業模式,如舉辦線下活動,以獲得廠商的贊助支持,或是成為科普叢書的推播平台,經由推薦科普書籍從中分潤收費,抑或是針對適合的商品做導購,」鄭國威說。身為非營利組織的泛科學,正在努力摸索,找到自己的營運模式。(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3年5月號《數位時代》─全球微經濟大浪潮,全國7-11、誠品,各大書店熱賣中!)
編按:本文摘自5月1日出刊之 《數位時代》 第228期封面故事「百萬人正在參與的工作革命!全球微經濟大浪潮,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 第228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