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宜凡】
冷了20年的技職(技術與職業教育),近來熱得發燙,成為除了12年國教之外最火紅的教育議題,甚至是最關鍵的經濟跟就業焦點。此刻,一股復甦技職運動,正從北到南,從學校到企業,熱鬧延燒起來。
去年底,台北科技大學宣布與太古汽車合作,遴選車輛工程系的學生到企業學習,不僅實習期間有2萬多的月薪,畢業後還有機會直接到太古上班,不必到人力銀行大海撈針地找工作。
今年秋天,北科大的冷凍空調系也將跟桃園、台北的職訓中心合作,從大一就開始接受職業訓驗,畢業後包括學歷、證照、工作通通到手,被外界稱為「學士黑手班」。「廠商說我們開的名額太少了,再多10倍都不夠!」北科大校長姚立德笑說。
不僅學校動起來,企業也加入復甦技職的行列。5月初,代理日系品牌「大金」(DAIKIN)的空調大廠「和泰興業」在復興北路辦公室,與甫入選「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的勤益科大,簽訂產學合作備忘錄。準備過50歲生日的和泰興業,2011年就跟東南科大合建「冷凍空調研訓中心」,跟勤益合作除了捐贈設備,供學生實作課使用,還派人進駐校園,負責現場指導及設備維護。另提供獎學金及實習職缺,讓表現優異的學生有機會來上班。
黑手 是推動台灣轉型的推手
簽約會場上,勤益科大校長趙敏勳說,技職出身的人才,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黑手」,而是帶領台灣經濟轉型跟升級的重要「推手」!
不久前,勤益還跟修平、台中科大、及九家高工結盟,跟中部的工具機業合作育才。目標是五年內將台灣工具機的全球市占率,從6.7%倍增到15%,補足該產業每年上萬人的人才缺口。
除了本土企業伸援手,不少外商也提出訓練年輕專才的好點子。美商3M宣布跟台北市職能發展學院合辦第一屆「汽車隔熱紙技師班」,邀請多位專業技師訓練20名學員。經過約兩個月訓練,合格者有機會獲得廠商聘用。
開出全台首家隔熱紙專門店的「勝興玻璃」負責人范朝勝,27歲就創業當老闆,業務跨出汽車裝修市場,連室內設計、大樓、科技廠房,都用得到他的隔熱紙專長。他的店目前需要2~3名員工,一般熟手起薪約3.5萬元,若含獎金超過5萬元。「博士生畢業不用賣雞排,來學貼隔熱紙就好了!」連地方政府也動起來。打算以技職作為辦學特色的新北市,最近宣布明年起開辦全國首見的高職「產業班」,幫學生打通升學、實習、到就業的道路,目前有九所高職遞出申請書。
失業率高漲 再度凸顯技職教育優勢
過去被視為冷灶的技職,為什麼突然炙手可熱?因為失業率高漲的年代,凸顯了技職的優勢!
國際勞工組織(ILO)5月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15~24歲的失業者超過7000萬人,幾乎每8個青年裡就有一位找不到工作,從歐洲、美國、北非、中東、到南亞,都埋下青年失業的不安定火苗。歐洲部分國家甚至飆上50%以上的可怕水準。
環顧歐洲,只剩德國、瑞士、奧地利、荷蘭等少數國,能把青年失業率壓低到8%以下。為什麼?因為它們都有歷史悠久、且高度普及的技職教育。
在這些國家,年滿15歲就接觸職場,到企業實習、學技術,縮小理論和實務間的差距。如德國的「三明治教學」、瑞士「學徒制」,廣被各國取經。
技職的好,連崇尚高教風氣的美國也不得不反思。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商學院學歷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近來便丟出「去念哈佛、不如當水電工」的看法,引起廣泛討論。
他鼓勵成績普通的高中生,與其擠破頭進大學,不如選擇職業學校學一技之長,不會浪費4年時光或背上大筆學貸。「水電工不用擔心工作被外包到其他國家,更不用煩惱被電腦取代。」彭博的話不是沒道理,美國勞工部2011年資料,美國水電工平均年薪約4.7萬美元,資深熟手可到8萬美元。事實上,台灣也曾有鼎盛的技職教育,可惜最近20年快速沒落。
技職體系 台灣產業起飛的力量
早期,技職教育曾是國家經濟計畫的一環,政府從1952年推動第一期經建計畫,就著手建立職業教育體系,大批從職校畢業的學生,成為帶動台灣產業起飛的重要力量。最顛峰時,每10名學生裡,就有7名就讀高職。
當過職訓局主祕及青輔會主委的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陳聰勝觀察,在技職教育的黃金年代,台灣的失業率低到只有2%,政府的經濟跟教育政策緊密結合,行政院下還有專門推動職業教育的跨部會組織,由院長跟政務委員主持,層級很高。
一位企業主管引用經濟舵手趙耀東的話,認為技職人對台灣經濟貢獻非常大,因為這批人多半出身清寒,在學校鍛鍊得很好,畢業了也不會出國,立刻投身職場,還創立許多企業,創造更多就業。
例如跟中華民國同壽的台北科大,百年來培育超過12萬名校友。據校方統計,國內有上百間的上市、上櫃公司負責人或總經理,都是「北科幫」。
發展至今,全台技職體系有155所高職、14所專科、77所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合計有多達246所相關院校及上百萬名在學生。但技職精神卻快速消失中。多數高職、專科學生都繼續升大學,而技職大學生也忙於學術。
而且,專科高職也在減少中。1980年,大學生跟高職生的數量還相差無幾,如今,大學生數量卻是高職生的3.6倍!
2012年,台灣整體失業率是1980年的3.3倍,經濟成長率只有以前的1∕6左右。無怪乎不少人都感嘆,技職一垮,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也不見了。
而且從學歷來看,大學生(5.9%)竟然還是失業率最高的族群,比高中(4.45%)、高職(4.15%)、專科(3.18%)都高。
經過廣設大學運動,台灣的大學數從20年前的51所遽增到162所。妙的是,今年大學招生員額超過27萬人,甚至超過高中職畢業生的總和。若說以前進大學是擠窄門,現在幾乎成了「自動門」。
人人都上大學,一方面稀釋了人才質感,更擾亂了雇主的選才標準,造成勞動市場供需失調。
因此,近年關於產業缺工、高學歷高失業、學用不符、產學落差的新聞輪番浮上檯面,博士賣雞排、碩士扛沙包當清潔員的「趣談」屢見不鮮。
這種狀況下,重視實務教學與就業導向的技職教育,重新獲得鎂光燈的關注。104人力銀行最新調查,「國立技職」畢業生就業率,明顯高於「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私立技職」。這說明了只要具備專業技術、肯動手做,就不怕失業。
企業高喊復甦技職,教學與政策都須改變
這波的技職搶救呼聲,大多從產業界發出,焦點集中於產學互動與實務教學,跟過去截然不同。
這兩年包括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東陽集團總裁吳永祥等大老,都呼籲復甦技職,拾回過去讓台灣驕傲的「黑手精神」。
復甦焦點1〉學校強化實務,別再只拚升學
去年起擔任「人才白皮書」技職組召集人、屢次建言政府的鄭崇華觀察,之前技職沒落無人聞問,是因當時正值產業外移潮。如今許多台商想回來,才驚覺技職院校嚴重傾向「高教化」與「學術化」,找不到合適員工。
「如果學校教的,到了外面都用不上,那只是替社會製造失業人口而已,」鄭崇華語氣有點焦急。
「電機系沒看過馬達、機械系不會修設備!」卓永財這句名言,深刻反映了嚴重的產學脫節。
20多年來,高職畢業生的升學率從13.7%,激增近六倍到81.91%,公立高職破九成的升學率,跟公立高中不遑多讓,卻跟當初設立職校的就業導向,背道而馳。
近期《遠見》走訪各地技職學校,發覺各校門口滿是鮮豔紅榜,寫的都是學生考上哪間科大,而不是應徵上哪家企業,景象幾乎跟高中一個模樣。
一位任教公立高職的老師說得坦白:「我們的學生超過九成繼續升學,所以不必上那麼多實務課。」另一位老師也觀察,畢業生會直接就業的,每班只有個位數。即便學生想就業,師長也會勸他們再升學,高學歷比較保險。
為滿足前進高教體系的需求,自從民國90學年度以來,高中數量增加超過15%,高職卻減少13%,兩者差距愈來愈大。
而在評鑑制度導引下,許多技職院校不得不投入寫論文、拚積點的量化指標競賽,導致教學離實務愈來愈遠。
幸好,如今企業界肯伸手奧援,可望改善。近來便出現許多更具彈性的產學攜手、技術專班,以及實習學制,帶學生到業界現場學習,體驗工作環境,畢業後也有機會直接就業。
但實際運作後就知道,包括師資任用、升等考核、課程設計、及學位授與上,法規都有再鬆綁的必要。舉例,某位顯赫一時的企業總經理,本著教育熱忱而投身教育,如今卻成為學校的萬年「助理教授」,不但升不上去,待遇更難跟過去相比。而協同教學的「業師」,也只有每小時900元的鐘點費,怎能吸引具備實務與經驗的師資投身技職?
復甦焦點2〉政府別把技職當「次等教育」
提升教學內涵之餘,政府資源分配與制度也得加把勁,莫再把技職當可有可無的「剩餘選擇」。
擔任「高中教育工會」副會長、任教於新北高工的黃耀南形容,過去20年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幾乎等同台灣技職的苦難史,甚至有官員曾提出「廢除高職」。自從1996年「精省」,過去屬於省政府體系的職校經費就不斷縮減,「很多學校從那個時候,招生就再也沒有滿過了,」他苦笑。
從教育經費觀察,高職跟專科技職院校獲得的預算占比,一路從30年前的20~30%,如溜滑梯般驟降至99學年度的6個百分點。
儘管官員解釋,預算少是因高教院校數量激增,且科大被併入大學計算,若看平均每生獲得經費,高職(11.2萬)與專科(10.5萬),並未比高中(10.2萬)或大學(19萬)遜色多少。
但許多教育人士都反駁這個說法,因為技職本就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舉凡購置設備、聘請經驗師資、場所與材料成本等,都比高教學校更需經費。「齊頭式平等」的預算分配,不利技職發展。
即使都會區的公立高職,經費也不見得充裕。台北市大安高工校長陳清誥說明,該校超過10個類科,每年設備購置跟維修加起來只有180萬,各科能分得的少之又少。光是機械科,買40台車床就得花400萬,而且還沒算到維修費用。
公立學校都如此了,何況私立學校,不少學校甚至根本沒有「設備費」。就算有企業想捐機器設備,也只能以「沒師資」或「沒錢修」等理由予以婉拒。「七成給高教、三成給技職的比例,根本是錯的,應該反過來才對!」一位校長不滿地說。
感受到各界的期待與壓力,2009年起,教育部端出「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今年要再啟動為期五年、預算200億元的第二期再造方案,其中80億打算給各校升級硬體。是否有具體幫助,還待觀察。
復甦焦點3〉企業別把學生當廉價勞工
既然這波技職復甦呼聲來自企業,企業界當然也得挹注資源,幫台灣培育人才。
技職司長李彥儀坦承,過去校園比較封閉,需要多和產業互動。但加強實習亟需企業界配合。「如果高職畢業的孩子有就業能力,而且業界願意提供不亞於大學生的薪資,這樣他們才有誘因!」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也呼籲企業釋出足夠職缺,並且要改善以往遭人詬病的勞動環境,「千萬別把實習生當廉價勞工,反而不聘正職員工了!」
在各界期待下,搶救技職可說是台灣社會近來難得有共識的活動。可是,橫在眼前的兩大挑戰,卻也不能忽視。首先,是明年將啟動的「12年國教」,恐怕加速技職往高教傾斜。當過教育部長的曾志朗跟黃榮村異口同聲說,檢視12年國教成功的關鍵,便在於技職能否多元發展。
一位技職老師忍不住砲轟,在技職有望復甦的當口,政府卻硬要12年國教上路,「這等於逼學生去讀高中,要讓高職提前關門!」當同樣免學費,但高中學校交通區位更好的狀況下,學生跟家長當然會選擇念高中。
民國100學年度,高職的招生率已比不上高中,差距會不會繼續擴大?今年四技二專統測報名僅14.6萬人,創下歷年新低,比前年驟降1.2萬人。
另一個更可怕的,是再過不久就要來臨的「少子化」海嘯,恐掀起整個教育界一番浩劫。
目前全台國中畢業生還有約27萬人,但到了民國110學年度就會跌破20萬人,屆時不只技職,很多高教學校也會面臨「沒有學生」。
兩大因素夾擊,不少人都有「沒有明天」的心理準備。這次技職再救不起來,應該沒有下次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6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