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象形文字的語文(如果不把半漢字半假名的日文算入的話),曾有一度,西方科學家以象形文字都會進化成拼音文字的偏見評定中文是落後的文字,尤其進入電腦時代後,難以被電腦處理的中文又遭到質疑的眼光。雖然隨著電腦處理能力的進展,這方面的質疑漸漸消弭,但中文輸入的緩慢仍然是其一大劣勢。
最早中文輸入只能用羅馬拼音與注音輸入法輸入,因為重字率太高,需要選字,致使輸入速度嚴重落後英文輸入法。以注音輸入法來說,一分鐘最快大約在100字左右,後來發展出的新注音最快可達150字。而英打的金氏世界紀錄是1985年一位美國布萊克本女士所創下的一分鐘750鍵。依據美國的WPM(單詞/分鐘)和CPM(字母/分鐘)的轉換率1:5,那位美國人在1985年就創下一分鐘150字/分鐘的記錄,是當時中文輸入法遠遠無法企及的。後來一位台灣人扭轉了這個現象。
朱邦復幼時隨父母來台定居,本來是學音樂的人,卻因緣際會接觸了中文印刷與出版的領域。後來三軍大學需要發展中文通訊系統,朱邦復接下了這個任務,開始學習程式語言。期間,1976年,朱邦復成功將漢字結構分拆為幾個基本的字形碼,發明了形意檢字法,後來被蔣緯國以倉頡造字的典故命名為倉頡輸入法。1982年朱邦復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因而倉頡輸入法能夠普及,現今台灣人有10%的人使用倉頡,而香港人的使用率更高,超過一半。
倉頡輸入法發明後,重字率大幅降低(目前仍是重字率最低的輸入法),每分鐘字數開始往上提升。同時,因為倉頡輸入法的概念,各種以形碼拼字的輸入法不斷推陳出新,比如嘸蝦米,至今也佔了台灣10%左右的使用人口,另外比較出名還有行列輸入法、大易輸入法,以及倉頡的改良版「大新倉頡」。大新倉頡創下台灣中打新紀錄,每分鐘238字。另一方面,大陸發展出了五筆輸入法,去年大陸人王君在「五筆字型全國大賽」中創下每分鐘293字的中打紀錄,幾乎每秒5個字輸出,速度驚人。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根據《壹讀》,拉丁字母最快紀錄是一位捷克女秘書馬特什科娃所創下的每分鐘807鍵。以上述的單詞/字母轉換率換算,約一分鐘160字,仍比現今最快的中打紀錄慢。
英文26字母是拉丁字母系統中字母數最少的語文之一,而倉頡輸入法的總字碼才25個,如果去掉處理難字的「難」字碼才24個。
倉頡輸入法發明後眾多聰明才智之士想要發明更有效率的拆字系統,比如減少最多字碼數(倉頡一個字最多要五個碼、嘸蝦米4個),或是增加字碼數,如大易輸入法,總共有40個字碼,但減少最多字碼數重字率難免會增加;而增加字碼總數操作就不方便。到目前為止,倉頡輸入法的中打速度已不是最快的,但重碼率仍然最低,普及率也高,在推展上有較大的優勢。
(首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