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交網站「臉書」的創辦人馬克‧祖克伯喜得千金,為慶祝女兒來到這個世界,祖克伯夫婦發布了一封〈寫給我們女兒的信〉,宣布他們將在有生之年,捐出家庭所持有臉書股份的百分之九十九(市值約為四百五十億美元),用於發展公益與慈善事業。這條資訊,立即讓我想起一位生活在千年前的中國先賢
—范仲淹。對,就是那位讓我們記住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范文正公。
大約在北宋皇祐元年(一○四九年)前後,時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宣布捐出他的全部積蓄,在祖籍地蘇州購置了一千餘畝良田,建立一個宗族福利基金,叫作「范氏義莊」。
按范氏義莊章程,凡蘇州范氏宗族的族人,均可從基金中獲得如下收益:
一、口糧:五歲以上的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給白米三斗。
二、衣料: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給冬衣衣料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的兒童各給半匹。
三、婚姻補助:族人嫁女,給錢三十貫;女兒若改嫁,給錢二十貫;族人娶媳婦,給錢二十貫,二婚不給錢。
四、喪葬費:族人身亡,按其輩分大小,給予二貫至二十五貫的安葬費。
五、路費:族人參加科舉,或者外出赴任,給予路費補助。
這個范氏義莊後來運行了九百年左右,直到民國時期仍然存在,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維持時間最長的 N G O 。當然,說范氏義莊是 N G O ,可能有一些朋友會不同意,因為義莊具有封閉性,其福利只能為同族之人分享,一般情況下,外人無權染指。不過,范氏義莊的章程又規定:倘若鄉親、姻親、親戚陷於貧窘,或遇饑荒不能度日,諸房共同核實後,用義莊糧米「量行濟助」。可知范氏義莊在實際運作中,還是惠及范氏宗族之外的鄉親與親戚。我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像范仲淹這樣的傳統士大夫,以及像祖克伯這樣的當代富豪都能夠獻出家庭財產,用於發展公益與慈善?
許多人可能會說,富豪捐獻沒那麼高尚,只是為了逃稅、作秀。這種被「成功學」與「厚黑學」塑造過的思維,恐怕已失去了理解「善」的心智。其實善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我們對子女的憐愛、家人的愛護都是善端,擴展開來,便是慈善。就祖克伯而言,按他在〈寫給我們女兒的信〉中的說法,是希望女兒可以「成長在一個更好的世界,比我們今天的還要好」,「為實現此目標,我們要有所付出,不僅因為我們愛你,還因為我們對於所有下一代孩子有著道義上的責任」。這段話,其實也可以作為儒家理念「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注腳。這也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反映。
范仲淹創辦范氏義莊,也是為了讓族人生活在「更好的世界」。范仲淹幼時生活艱難,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深知貧窮、無依無靠的滋味。他「未貴顯」之時,見族人貧富有差,貧者難擺脫「寒餒之憂」,已「有志於」設立一個基金賑濟族人,只是身無餘財,「力未逮者二十年」。直至晚年,才得以積下一大筆錢,建成范氏義莊。
當時范仲淹也寫了一封〈告諸子書〉,說明創建范氏義莊的初衷:「吾吳中宗族甚眾,於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苟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對血緣共同體的道義責任,往往是古人行善的起點(其實祖克伯捐獻財產的初衷也是為了祝福女兒),但這個「善的起點」可以擴展,從「幼吾幼」擴展到「及人之幼」,正如范氏義莊成立後,也會「量行濟助」鄉親。
再舉個例子,范仲淹在蘇州南園曾有一塊宅地,堪輿家相之曰:「此當世出卿相。」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居住在這裡的人會世世代代出卿相。范仲淹聽後說:「誠有之,不敢以私一家。」隨即將這塊宅地捐出來,建為學舍,成了蘇州子弟上學讀書的府學。錢穆先生說:「中國人的人道觀念,另有其根本,便是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從范氏義莊到蘇州府學,可為此話作一生動注腳。然而,范仲淹、祖克伯之所以能夠將一生財產都捐獻出來,肯定不僅因為他們心有善端、有崇高的道義擔當。我一直認為只有當一個人(不管是范仲淹,還是祖克伯)捐資行善之後,仍然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社會能回饋其榮譽
的時候,才可能激勵更多人將他們內心的善端落實為慈善,將他們對家人的愛憐擴展為對一般人的善行。
范仲淹決定成立范氏義莊之時,曾有子弟勸他:將財產都捐出來,不大好吧?不如到洛陽修建園林,做為您養老享福之所(「公在杭,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間請治第洛陽,樹園圃,以為逸老之地」)。范仲淹怎麼回答?他說:「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無幾,乃謀治第、樹園圃,顧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艱退,不患退而無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而誰獨障吾遊者?豈必有諸己而後為樂耶?毋以為慮。」
「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一句,體現了范仲淹不怎麼追求物質享受、而追求道義之樂的曠達性格與高貴精神。而「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而誰獨障吾遊」這一句,則顯示出在當時的宋朝社會,即便范仲淹無力修建一座私家園林,但洛陽的園林是對他開放的,他仍然可以過上悠哉遊哉的舒適生活,受到人們的尊敬。事實上,范仲淹建范氏義莊,流芳百世,不論朝野都回饋以極高的評價,也因此,范仲淹之後,士大夫紛紛效仿,建義莊造福族人、鄉人,尤以江南為盛—「吳中士大夫多仿而為之」。只有到了後世,人們才會將傳統士大夫建設義莊的善舉視為「封建大家族為加強宗法統治秩序」,並加以批判。而這個時候,延續千年的義莊慈善組織,已蕩然無存矣。
本文節錄:【宋朝妙新聞】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吳鉤
騰訊‧大家簽約作家
著名宋史研究者
主要關注領域為古代政制與社會生活。習慣以社會學與政治學為分析工具,梳理分析正史野稗、前人筆記記錄的古代社會、官場細節及其背後的祕密。
著有暢銷書
- 《生活在宋朝》
-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 《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後推力》
- 《隱權力2: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行遊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