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大多數人都慣稱台語了,甚至特意叫閩南語還會覺得有點奇怪,但還是有些人覺得叫閩南語為台語是「河洛話沙文主義」,不尊重其他同在台灣生存的語言。
有人從語言演化的觀點來解釋,指出閩南語在台灣這座孤島上演化了兩三百年,之間受到荷蘭人、日本人等外族統治,並接觸了台灣原住民,與福建的閩南語已有頗大的差別,所以稱呼為閩南語有些不妥,於是延用日據時代日本人對閩南語的稱呼「台灣語」,簡稱為台語。
當然,這個理由對於客家語族群來說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客家話與大陸的客家話也必定有所不同,那為何客家話不被稱為台語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在國語未成為主要語言之前,閩南語使用人口佔了全台最大多數,約70%左右,為台灣的優勢語言,因而得到台灣語這個頭銜。這無關沙文主義,而是十分自然的現象。就如同,廣東省境內也有客家語族群與閩語族群,為何廣東話獨佔「廣東」話這個頭銜呢?只因為廣東話使用人口佔絕大多數。
當然,只要政府有心「矯正」,搞不好所謂的台語可以被恢復為閩南語,只是現在台灣人都稱呼慣了,要改也難。再者,閩南語也未必是個適合的稱呼,一來台灣的閩南語與福建的閩南語已產生區別,二來有人認為現在台灣自主意識強,有些族群也不喜歡自己的母語與大陸地區的地名沾親帶故,三來有人認為「閩」是個帶有歧視意味的字,與蟲相關。
台灣閩南語有很多種名稱,包含福佬話、鶴佬話、河洛話、福建話等等,但若要重新給台灣閩南語安一個通名,恐怕不容易,每個名稱都有每個名稱的不好,有些人甚至希望用羅馬拼音來稱呼 ─ Hok-lo話。
現今,國小的母語教材以閩南語為名,固然有正本清源的考量,卻不免被人批判與中國扯上關係,有些人認為台灣需要新的自我認同,希望把台灣的優勢語言(不算入國語的話)稱為台語。
雖然台語、鶴佬語、河洛話、閩南語等名稱所指涉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但對某些人來說,名稱不只是名稱而已。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